巨型诸城暴龙
Zhuchengtyrannusmagnus
诸城暴龙属(学名:Zhuchengtyrannus)是兽脚亚目暴龙科暴龙亚科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东亚。
模式种是巨型诸城暴龙(Zhuchengtyrannusmagnus)
属名意为“诸城的暴君”,tyrant是暴龙科的学名常见字根;种名在拉丁文意为“巨大的”,意指这恐龙的巨大体型。
诸城暴龙是种大型暴龙科恐龙,齿骨略小于北美洲暴龙的某些大型标本,但明显小于著名的暴龙标本“苏”。研究人员根据目前的最完整的标本,估计诸城暴龙的完整身长约12米,臀部高度约4.1米。
化石发现于中国山东省诸城市的王氏群,地质年代约万年前。在白垩纪晚期,中国北部曾有大面积的泛滥平原,拥有数量庞大的恐龙动物相。
撒哈拉鲨齿龙
Carcharodontosaurussaharicus
鲨齿龙(学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齿龙、噬齿龙、噬人鲨龙,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白垩纪的阿尔比阶晚期到森诺曼阶早期,约1亿到万年前。
模式种是撒哈拉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saharicus)
属名意为“拥有鲨鱼牙齿的蜥蜴”,是以鲨鱼的属名Carcharodon为名;carcharo意为“锯齿状的”,odonto意为“牙齿”,而saurus意为“蜥蜴”。
鲨齿龙的头骨
鲨齿龙的牙齿化石
鲨齿龙是肉食性恐龙,有巨大的嘴部,及达8英寸长的锯齿状牙齿。古生物学家曾一度认为鲨齿龙的头颅骨是兽脚亚目中最长的。可是因为原有的非洲头颅骨中缺少了前上颌骨及方骨,导致了对其实际大小的错误估计。有研究指撒哈拉鲨齿龙的头颅骨实际是1.6米长;而新发现的伊吉迪鲨齿龙(C.iguidensis),头骨长达1.75米。目前最长、大的头颅骨属于鲨齿龙的近亲南方巨兽龙,估计可达1.95米。
撒哈拉鲨齿龙的颅腔及内耳结构很像鳄鱼。大脑与整个脑部的相对大小,类似爬行动物,但较虚骨龙类及鸟类为小。
鲨齿龙化石最先是由CharlesDepéret及J.Savornin于年在北非所发现,发现于阿尔及利亚的卡玛卡玛组(KemKemFormation)。
卡氏南方巨兽龙
Giganotosauruscarolini
南方巨兽龙属(学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龙、巨兽龙、巨型南美龙,是鲨齿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9千3百万至8千9百万年前上白垩纪土仑阶。它是最巨大的陆地肉食性恐龙之一,较棘龙小型。
模式种是卡氏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carolini)
属名是由古希腊文的“γιγα?”(巨大的意思)、“νοτο?”(南风的意思)及“σαυρο?”(蜥蜴的意思)组合而来。
卡洛琳南方巨兽龙(G.carolinii)是由业余化石搜寻者鲁本·卡罗利尼(RubenCarolini)于年在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的利迈河组中发现。它是由罗多尔夫·科里亚(RodolfoCoria)及利安纳度·萨尔加多(LeonardoSalgado)于年在《自然》科学杂志上描述的,并命名为南方巨兽龙,种名是以发现者为名。
南方巨兽龙的头骨
悉尼澳洲博物馆展览的南方巨兽龙复制品
南方巨兽龙具有兽脚类中最大型的头骨,正模标本的头骨估计约1.6至1.7米长,第二个标本约1.82米长。头颅骨是异特龙的两倍大小,牙齿的长度为20厘米。手部有3指,上有利爪。大腿的股骨比暴龙的股骨还大,股骨与腰带相连。结实的尾椎强化尾巴。
在南方巨兽龙附近发现了泰坦巨龙科化石,令人猜测这些肉食性恐龙是猎食这些巨型草食性恐龙。相关的鲨齿龙科化石在发现时是一群的,所以有认为它们是集体狩猎的,而南方巨兽龙可能有这种习性。
巨型食蜥王龙
Saurophaganaxmaximus
食蜥王龙属(学名:Saurophaganax)属名意为“以蜥蜴为食的专家”,是异特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阶,约1亿万年前。
模式种是巨型食蜥王龙(Saurophagusmaximus)
食蜥王龙是侏罗纪晚期北美洲的最大型肉食性恐龙之一,早期身长估计值约14到15米,特征是背部神经棘的基部(横突的上方)有垂直的椎板,以及如绞肉机般外形的人字形骨。
近年估计值则略短。食蜥王龙的化石发现于新墨西哥州与奥克拉荷马州的莫里逊组最晚层,显示它们很晚才出现于该地区、或者是数量比较稀少。食蜥王龙是种晚期的异特龙科,体型大于年代相近的异特龙、蛮龙。但在莫里逊组的兽脚类恐龙化石中,食蜥王龙的化石很稀少,因此无法得知其食性、行为。
萨氏食肉牛龙
Carnotaurussastrei
食肉牛龙(属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龙,属于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是一类中型的肉食性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
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Carnotaurussastrei)。属名在拉丁语的意思是“食肉的牛”(carn意思是“肉食”,taurus意思是“牛”),因为它们眼睛上方有一对类似牛的角。种名则是以化石发现者AnselmoSastre为名,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场中发现的。
食肉牛龙是种中型的兽脚亚目恐龙,约有8米长,臀部高2.9米,体重约公斤。与其他体型相似的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较小,长59公分,牙齿长度接近4公分。
食肉牛龙的头骨
根据正模标本重建的食肉牛龙骨架
食肉牛龙最特别的地方,是在眼睛上方的两只短而粗厚的角,以及非常短小的前肢,上有四指。它的头颅骨小而厚实,具有许多洞孔,可减轻重量。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颈部较长。胸部厚壮,而尾巴则很细。食肉牛龙的眼睛向着前方,它可能有着双眼视觉及深度知觉。口鼻部大,可能具有大的嗅觉器官。
食肉牛龙的头颅骨高而粗壮,但下颌扁而修长,牙齿短小,可能无法应付大型猎物的挣扎动作。这显示食肉牛龙可能有未知的特殊猎食方式。
食肉牛龙的化石于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丘布特省被发现。食肉牛龙是少数发现皮肤痕迹的兽脚亚目恐龙。这个唯一的化石相当完整,只缺少大部分尾巴与部分后肢。化石年代为早马斯特里赫特阶,约万年-万年前。正模标本目前正存放在阿根廷自然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馆有一个食肉牛龙的重建模型展示中。
罗氏马普龙
Mapusaurusroseae
马普龙属(属名:Mapusaurus)、又称为地龙,意为“大地蜥蜴”,是种巨型肉食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阿根廷。
属名中Mapu来自于马普切人的字词,意为“陆地的”或“大地的”,而sauros在希腊文中意为“蜥蜴”。
模式种为罗氏马普龙(Mapusaurusroseae)以这次挖掘活动的赞助者RoseLetwin为名。
马普龙的体型接近与它们的近亲南方巨兽龙。估计马普龙的身长约10.2米。马普龙的其他零散骨头来自于更大个体,体型接近于南方巨兽龙,而科里亚、科尔估计南方巨兽龙约12.2米。因此马普龙的身长约10.2到12.2米。
马普龙的成年、幼年头骨
罗氏马普龙的独特处在于:颧骨的上方颧骨突分裂成两叉、下颌舌骨的前孔小,位于齿骨与夹骨连接处上方、第二与第三掌骨固定、肱骨有较宽的末端,跟髁状突之间有小分隔、肠骨的短肌窝往坐骨脚延伸。
马普龙与南方巨兽龙的差异还有:颈椎的骨骺呈圆椎状且微弯、第一颈椎的后关节突在中间连接、颈椎中央有较小的前脊板、颈椎神经棘的后缘锐利、神经棘高而宽、坐骨干弯曲、腓骨较修长。
君王暴龙
Tyrannosaurusrex
君王暴龙(学名:Tyrannosaurusrex)是暴龙属中目前唯一的有效物种,是一种巨型的肉食性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约万年到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是个独立的拉腊米迪亚大陆。
在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创造了“Tyrannosaurusrex”(雷克斯暴龙)一词。属名衍化自古希腊文,“τυραννο?/tyrannos”意为“暴君”,而“σαυρο?/sauros”意为“蜥蜴”。种小名“rex”在拉丁语中意为“国王”。因此,雷克斯暴龙的学名意为“暴君蜥蜴”,以突显它们的体型对于同时代的其他物种具有优势。
著名的“苏”标本。位于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暴龙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型肉食性动物之一。根据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暴龙化石“苏”(编号FMNHPR)可以了解其体型。“苏”身长12.8米,臀部高达4米;这个数据仅次于更大型的棘龙与南方巨兽龙,还有鲨齿龙与马普龙。在过去几年,暴龙的体重估计值的变化很大,从超过5.2公吨到少于4.5公吨,而目前的估计值多在4.4到5.8公吨之间。近年有研究人员将计算恐龙体重的估计模式,计算在大象身上,认为许多恐龙估计值过重。如果属实,暴龙的体重可能会往下调。近年另有研究提出暴龙的体重超过5公吨。
暴龙的头颅骨
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暴龙头颅骨长达1.6米。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暴龙的头颅骨非常大,并有许多不同特征。暴龙的头颅骨后方宽广,口鼻部狭窄。暴龙的眼睛朝向前面,使双眼的视觉重叠区比较大,可以看到更广的立体影像,具有颇佳的立体视觉。
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借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和巨大的身体,暴龙的前肢非常小,但有研究发现具有十分发达的肌肉。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也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被认为是种掠食动物,以大型食草恐龙为食,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积极的食腐动物。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更大,暴龙仍在巨型肉食恐龙名单之列,亦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动物之一,拥有肉食恐龙中最大的咬合力。
两个不同位置下颌牙齿
暴龙的牙齿前后缘呈锯齿状。此外,暴龙的牙齿为异齿型。前上颌骨的牙齿属于凿状牙,牙齿间紧密排列,横剖面为D形,后侧有明显的棱脊,牙齿向后弯曲。D形横剖面、后侧明显棱脊、与往后弯曲的特点,减低了暴龙咬合时牙齿陷入猎物身体内的可能性。后段的牙齿较为粗壮,外型类似香蕉,牙齿间空间较宽,也有明显的棱脊。上颌后段牙齿较下颌后段牙齿更大。目前所发现最大的暴龙牙齿,包括齿根在内有20公分长。在其他恐龙身上发现的大型齿痕,显示暴龙的牙齿可刺穿坚硬的骨头。暴龙在拥有恐龙之中最强大的咬合力之一,也是咬合力最大的动物之一。经常发现暴龙的受伤或断裂牙齿,但与哺乳类不同的是,暴龙科的牙齿是不停成长、替换的。
暴龙的前肢
暴龙的右后脚掌
位于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就身体与后肢比例而言,暴龙的后肢却是兽脚类恐龙之中最长的之一。暴龙的后肢强壮,每只脚各承受约半只大象的重量。脚掌只有三个脚趾接触地面,跖骨离地。脚后另有一上爪。暴龙的中跖骨挟长,与两侧跖骨形成夹跖型态。踝部关节呈简单的绞炼型态;而稳固的踝部使它们可以在崎岖的地面行走。
暴龙的尾巴大且重,长度约与身体相当,有时包含超过40个尾椎骨,可与头部与身体保持平衡。为了平衡暴龙的体重,它们身体的许多骨头是中空的。这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同时维持了骨头的强度。
埃及棘龙
Spinosaurusaegyptiacus
注:上图为早期复原姿态
棘龙属(属名: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的非洲北部,约为1亿万年到万年前。
模式种是埃及棘龙(Spinosaurusaegyptiacus)
最初是在年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Stromer)发现于埃及,并在年加以叙述、命名。最初的标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摧毁,但最近几年发现了其他的头颅骨、爪子、胳膊、尾锥、头冠等身体部分的化石。目前仍不完全确定棘龙属有一个种还是两个种,其中最著名的种是发现于埃及的埃及棘龙(S.aegyptiacus),而第二个种是摩洛哥棘龙(S.marocannus),化石发现于摩洛哥。
埃及棘龙的骨架
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甚至大于暴龙、南方巨兽龙。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3到19米,高度约为2.1至4.8米,体重为4到18公吨。
棘龙的长棘
棘龙的牙齿
棘龙的背部有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2米,长棘之间推断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视觉展示物。棘龙的头颅骨长宽但是较矮,外形类似上龙类,棘龙被认为是以中型鸟臀目和蜥脚类恐龙以及鱼类为食。一项针对棘龙科牙齿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推测棘龙是陆地动物,但也偶尔会在水域中栖息,类似北极熊。
阿托卡高棘龙
Acrocanthosaurusatokensis
高棘龙属(学名:Acrocanthosaurus)又名高脊龙、多脊龙或阿克罗肯龙,意为“有高棘的蜥蜴”,是肉食龙下目的一个属,生活在白垩纪中期(阿普第阶到阿尔比阶)的北美洲,接近1亿万年前到1亿年前。
高棘龙的唯一种是阿托卡高棘龙(Acrocanthosaurusatokensis),种名是按其发现地方,奥克拉荷马州的阿托卡县来命名。高棘龙的名称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J.WillisStovall及WannLangston,Jr.于年命名的。
昵称“法兰”的高棘龙骨骸模型
位于北卡罗莱纳州自然历史博物馆
高棘龙是一种大型的双足肉食性恐龙。身长接近12米,重量可达约6到7公吨。如同名称所显示,它们的许多脊椎有高大的神经棘,极可能支撑由肌肉所构成的隆脊,从颈部延伸到背部、臀部。
高棘龙的头颅骨
位于北卡罗莱纳州自然历史博物馆
头颅骨长、低矮、狭窄。眶前孔相当大,约占头部的1/4长、2/3高度,可减轻头部的重量。上颌骨两侧与鼻骨上侧的表面,并不像南方巨兽龙与鲨齿龙那样多起伏。鼻骨上有长而低矮的棱脊,从鼻孔开始,沿者口鼻部的两侧,直到眼睛处的泪骨。牙齿比鲨齿龙的还宽,而且没有鲨齿龙科特有的牙齿纹路。下颌的齿骨前缘呈方形,如同南方巨兽龙;齿骨的上下宽度窄,而下颌后段骨头的上下厚度非常宽。高棘龙与南方巨兽龙的下颌上隅骨侧边都有宽厚、水平方向的棱脊。
高棘龙是它们所处生态系统的最大型兽脚类恐龙,并可能是顶级掠食动物,以大型蜥脚类与鸟脚类恐龙为食。
勇猛特暴龙
Tarbosaurusbataar
特暴龙属(学名:Tarbosaurus)意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属于暴龙科。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亚洲地区,约7,万年前到6,万年。生存于潮湿的泛滥平原,布满者河道。特暴龙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动物,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鸭嘴龙类的栉龙,或是蜥脚类的纳摩盖吐龙。
模式种是勇猛特暴龙(Tarbosaurusbataar)
特暴龙的化石是在蒙古发现,而在中国发现了更多破碎骨头。过去曾经有过许多的种,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种为勇猛特暴龙(T.bataar)。
勇猛特暴龙的骨架
特暴龙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之一,但略小于暴龙。已知最大型的个体身长10到12米,头部离地面约5米。目前还没有完全成长个体的体重数值,但它们一般被认为略轻于暴龙。
勇猛特暴龙的头颅骨
目前已知最大型的特暴龙颅骨长度高过1.3米,小于暴龙,但大于其他的暴龙科。如同暴龙,特暴龙的颅骨高大,前段狭窄。颅骨后段扩张幅度不大,意味者特暴龙的眼睛不是直接朝向前方,所以它们缺乏暴龙拥有的立体视觉。颅骨的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嘴部有60到64颗牙齿,略少于暴龙,但大于其他体型较小的暴龙科,例如蛇发女怪龙与分支龙。大部分的牙齿横剖面为椭圆形,而前上颌骨的牙齿横剖面为D形。暴龙科都具有这种异型齿特征。上颌骨的牙齿最长,齿冠长达85毫米。特暴龙与分支龙的下颌外侧各有一道棱脊,从隅骨延伸到齿骨后方,形成相扣的结构。其他暴龙科动物缺乏这道棱脊,因此下颌更为灵活。
特暴龙在暴龙科中的分类位置仍未确定。有些科学家认为勇猛特暴龙其实是北美洲暴龙的亚洲种。如果属实,将使特暴龙成为无效的分类。即使特暴龙与暴龙不是同种动物,它们被认为有接近的亲缘关系。有些科学家认为,同样发现于蒙古的分支龙,是特暴龙的最近亲。
脆弱异特龙
Allosaurusfragilis
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又称异龙或跃龙,是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至早提通阶,约1亿5万年前到1亿5万年前。
模式种是脆弱异特龙(属名:Allosaurusfragilis)种名fragilis来自拉丁语,意即“脆弱的”,是指它们脊椎骨的轻盈特点。
在年,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最初为异特龙命名时,他认为这种恐龙的脊椎构造独特,和当时已知的其他恐龙有异,所以取名为异特龙(Allosaurus),allos/αλλο?在古希腊文里意为“奇特的”或“不同的”,而saurus/σαυρο?意为“蜥蜴”。因此异特龙意为“奇特的蜥蜴”。
异特龙的骨架
异特龙的颅骨
异特龙是该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动物,脆弱异特龙是最著名的种,平均身长为8.5米,而最大型的异特龙标本(编号AMNH)的身长估计为9.7米。异特龙具有大型的头颅骨,上有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眼睛上方拥有角冠。它们的头颅骨是由几个分开的骨头组成的,骨头之间有可活动关节,进食时颌部可先下上张开,然后在左右撑开吞下食物;它们的下颌也可以前后滑动。嘴部拥有数十颗大型、锐利、弯曲的牙齿。相较于大型、强壮的后肢,它们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弯曲,长度为25公分。尾巴长而重,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异特龙的骨架和其它兽脚亚目恐龙一般,呈现出类似鸟类的轻巧中空特征。
位在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龙为食,例如:鸟脚下目、剑龙科、蜥脚下目恐龙。异特龙经常被认为采用群体合作方式攻击蜥脚类恐龙,但很少证据显示异特龙具有共同攻击的社会行为。它们可能采取伏击方式攻击大型猎物,使用上颌来撞击猎物。
-菊石-
古生物爱好者,古生物复原绘师
现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学绘师
Helloeverybody.ImChenYu,fromTianjin,China.
Ilikepalaeontologyandholdexceptionalinterestsinherbivorousanimalsandendemicanimals.Iamgratefulthatmyworkshavebeenappreciatedbymanyfriends.MyEnglishisnotgoodandthiswillcertainlycausealotofinconvenienc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