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现有山东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群1个、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2个。与天津大学共建“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中心”,与厦门大学共建“分子影像中心”,与山东朗润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开展高场MRI研发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山东省“十三五”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专业、全国重点临床专科和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十三五”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研究所。
依托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开设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学、康复治疗学、口腔医学技术和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六个医学技术类本科专业,其中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年入选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建设专业。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技术学、康复治疗技术学、眼视光学、口腔医学技术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六个稳定特色的研究方向;依托专业实验室,并共享学校医学研究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以及滨州、烟台两家直属附属医学研究中、放射科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检验科先进检测仪器、康复科康复技能综合实训中心,开展基础研究与相关临床转化研究。
近5年,本学科承担省级及以上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发表学术论文篇,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编写著作、教材25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
◆◆学科方向1:医学影像技术学◆◆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学
研究方向: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研究、脑功能MRI技术应用研究、影像设备研发与用、辐射防护与剂量检查
方向带头人简介:
王滨教授,滨州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高校首席专家、分子影像学“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学术带头人、分子影像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分子与功能影像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分子影像与转化医学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分子影像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兼任中华放射学会分子影像学组主任委员、山东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分子影像学学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放射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是《AcademicRadiology》、《ActaRadialogica》、《ClinicalImaging》、《JournalofMedicinalPlantsResearch》、《JournalofMedicineandMedicalSciences》、《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磁共振杂志》和《医学影像学杂志》等多种影像学核心期刊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长期从事影像医学特别是CT、MRI等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分子影像学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分子影像学、肝脏肿瘤、前列腺疾病的CT、MRI诊断和研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承担和完成肝脏、前列腺及脑功能成像等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获卫生部、上海市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余项。近几年主编、参编专著、译著和教材18部,其中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3部。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李祥林,副教授、硕导、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负责人。现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分子成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八届委员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第二届分子影像学分会委员、秘书、山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届分子影像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第六届放射技术分会教育学组副组长。多年来一直从事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脑功能MR成像及分子影像学。近年来,主持山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科研规划课题1项,烟台市校地融合重点资助项目1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研究生教材《医学影像技术学》1部、本科教材《医学影像成像理论》2部。
王培源,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系副主任;医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影像科副主任。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四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肌骨专业学组理事;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肌骨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医学影像科医师分会骨肌亚专业委员会委员;烟台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烟台市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期刊特约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在腹部疾病及分子影像学、脊柱及骨肌关节影像及医学影像技术。近年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山东省医药卫生研究课题各一项,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厅局级科研课题8项。先后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译专著1部;副主编国家级专业教材一部,参编教材4部,获滨州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
◆◆学科方向2:医学检验技术学◆◆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学
研究方向: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方向带头人简介:
宿振国,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检验医学系主任/检验科主任。兼任中国“医检联盟”常务理事、山东省临床检验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实验诊断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医院管理协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滨州市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烟台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等。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主编著作3部,主持、参与厅局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20余篇。
纪冰,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分会委员、山东省细菌耐药监测网专家委员会委员、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获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六篇,参编著作二篇;主持并完成山东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滨州市科技发展项目和滨州医学院课题各一项,主持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一项。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余项。
柏雪莲,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韩国中央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年度被评为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主讲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课程。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项,烟台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校级课题1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滨州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校级奖励多项。在国外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国家规划教材3部。《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审稿专家。
封建凯,滨州医学院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副主任技师,副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6。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获烟台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论文成果奖1项;主编《现代检验医学》著作1部。发明专利1项。研究方向为出生缺陷防治和分娩启动机制研究。现任山东省健康管理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常委;山东省老年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委;烟台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出生缺陷防治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凝血检验与输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和《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通讯编委。
◆◆学科方向3:眼视光学◆◆临床医学院-眼视光学
研究方向:角膜接触镜、医学验光、眼科特检、视功能康复
方向带头人简介:
张磊研究方向视功能康复及近视防控技术流行病学研究
张磊,男,博士,副教授,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眼视光学系主任,医院眼科主任。兼任山东省眼科学会委员、视光学组副组长、,山东省眼科医师协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激光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职。对眼科及视光疾病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近视眼防控、流行病学研究、角膜屈光手术及白内障治疗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入选滨州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王婷研究方向近视防控技术
王婷,女,博士,教授,医院业务副院长兼白内障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擅长白内障、角膜屈光手术及近视的防控。年获“山东省优秀医师”荣誉称号,并被评选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
雷玉琳研究方向眼科特检视觉质量的检查和分析
雷玉琳,女,博士,副教授,医院副院长兼眼视光科主任。兼任全国卫生人才评价专家,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青年委员等职。擅长各类角膜激光手术、OK镜矫正近视、ICL及角膜胶原交联术。获得济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学科方向4:康复治疗技术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技术学
研究方向:神经康复、肌骨康复、疼痛康复、康复工程、中医康复
方向带头人简介:
王德强,滨州医学院医院疼痛科和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和康复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擅长急慢性疼痛性疾病的诊断与康复治疗。
肖晓飞,副教授,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高级访学者。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法医生物力学、人体运动计算机仿真建模、ICF应用等。
王冉冉,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用材料,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设计及在肿瘤治疗、康复医学技术领域(神经康复、辅具材料)的应用。近五年在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Nanoscal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篇。
◆◆学科方向5:口腔医学技术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技术学
研究方向:口腔内科学疾病、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口腔种植学
方向带头人简介:
任光辉,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口腔医学技术硕士研究生导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口腔修复及咬合疾病的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口腔材料学及数字化口腔诊疗。主持市级以上课题一项,主译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高玉光,博士研究生,教授三级,主任医师,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口腔内科学疾病的诊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牙釉质发育过程中成釉细胞功能的分子调控。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DentRes》、《ScientificReports》、《ExpCellRes》以及《Gene》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十余篇。
王玉良,博士研究生,教授,主任医师,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研究生导师,滨州医学院医院口腔科副主任(主持)兼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口腔科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口腔种植学的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省级研究课题数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temCellResearchTherapy》、《DiePharmazie》等SCI学术论文以及国内期刊论文二十余篇。
张莉,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牙体牙髓病学、口腔医学技术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口腔内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牙体牙髓病学和牙齿发育的分子机制。目前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发表SCI论文5篇。
◆◆学科方向6: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特殊教育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研究方向:耳聋机制和药物干预研究、言语语言病理学方向、听力学
方向带头人简介:
郑庆印,教授,致力于耳聋的遗传学研究20余年,发现了20余种耳聋相关基因,如ahl,ahl2,ahl4,ahl5,ahl8等。通过基因敲除、基因诱变和表型筛查等方法,构建、培育和研究各种人类耳聋的动物模型,从遗传和信号转导等方面研究遗传性耳聋产生的分子机制,并建立诊断和药物筛查系统,开展相关药物的研发。近期,定位克隆了erl(erlong,耳聋)小鼠耳聋基因,确定了其突变位点,发现毛细胞凋亡是导致erl小鼠听力减退的主要原因,首次用药物治疗小鼠遗传性聋获得成功。对先天性耳聋、Usher综合症(遗传性耳聋-色素性视网膜炎综合征)、老年性耳聋、梅尼埃病和中耳炎有深入研究。在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篇,在《NatureGenetics》杂志发表四篇论文,被《NatureGenetics》杂志专栏发布评价4次,《HearingResearch》8篇,《HumanMolecularGenetics》6篇。所发文章被SCI杂志引用余次,单篇第一作者被引用最高次,H-Index32。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多项美国国立NIH基金,共余万美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耿瑞双,教授,在过去10几年来从事内耳耳蜗发育,听力丧失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利用基因敲除和敲入技术建立模仿人类耳聋疾病的小鼠模型来研究听力丧失的病理基础,结合离体组织和细胞培养的方法,在探索基因治疗和药物筛选上取得了有效的结果。这些结果发表在JournalofNeuroscience,NatureChemicalBiology,HumanMolecularGenetics,ScientificReport等杂志10余篇论文里。目前的课题之一是研究miRNA在内耳毛细胞发育中的作用。对获得的miR-家族(miR-/96/)三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miR-家族参与调控了耳蜗毛细胞极性生长过程。最近,我们从合作者眼科学实验室处得到了尚未进行内耳详细鉴定的miR-/96双基因敲除小鼠。你将有机会利用这些难得的小鼠模型,进一步研究miR-家族基因在耳蜗毛细胞极性生长发育中的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和靶基因。另外,你也将有机会参与其他耳聋致病基因和造成听力丧失的因子的分子机制研究。在你的硕士学习期内,你将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及听力和耳蜗发育等专门学科上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获得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在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哲学思考方面得到扎实的培训。
杨影,副教授,现任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负责人。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分类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语言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学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编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耳科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听觉平衡障碍与康复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第五届专家指导委员会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听觉中枢可塑性、言语信号处理机制及婴幼儿早期干预相关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参与编著专著3部。曾于年荣获第一届残疾预防及康复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
毕丽艳,副教授,滨州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从事纳米医学-听觉科学研究。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年7月-年8月,赴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听觉生理学研究,.12赴韩国中央大学NanoBioPhotonicLab进行纳米医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一项,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一项。参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基础听力学》。发表SCI收录文章10篇,其中top1区3篇。
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