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不都是头的病
头脑昏昏沉沉、脑中不清晰、突然产生眩晕、走路时感觉路面不平、本身摇晃感、睡在床上有漂浮感……几近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头晕、头昏、眩晕乃至晕厥的经历。
头晕,顾名思义就是头部不适引发的发晕,多数是脑供血不足致使的。发作时,病人看东西不清楚,有重影,还可能出现舌根发硬、说话不流畅、手脚不灵活等情况。如果是血管狭窄引发的脑供血不足,头晕发作频繁,症状重复出现。
可是今天要告知你,头晕,不都是头的病,你相信吗?别急着反驳,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血压:血压控制不好的病人,也容易感到头晕。
如果头晕表现为“忽悠一下”,面红发热,头重脚轻,伴随脖子发僵时,首先斟酌是高血压致使的头晕。此时最好测一下血压。如果血压较高,应及时服用降压药物。有些患者血压降得过低,也会出现头晕,需要及时调剂用药。
颈椎:颈椎病引发的头晕,又叫颈性头晕,也很常见。
当颈部活动时,挤压路经此处的血管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系统,也可反射性引发头晕。中老年人及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比如办公室文员、等,比较常见。病人转动头、颈部会引发头晕,常伴随颈部和肩膀酸痛,转头时颈部“嘎嘎响”,局部按压有痛感,手臂经常发麻。这类头晕,要去骨科看病。
临床证实,引发“头晕”的病因有多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脑梗死、脑干梗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阵发症、前庭神经元炎、慢性主观性眩晕……这多种病因触及十多个专科。长期以来,我国的头晕诊疗中存在许多误区,例如大量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被诊断为“脑梗”、“颈椎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常被误诊为颈椎病、脑供血不足或美尼尔氏病。内耳是耳部最深的部份,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一旦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发椭圆囊的囊斑演变,致使耳石脱落。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
此病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一般在头位改变后引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少部份患者表现为较持久的眩晕和不平衡感,在头位改变后眩晕症状通常会加重。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随恶心,有时伴呕吐。在平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耳石症一般可在一年左右自愈,但也可以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因此这类病人最好的医治是耳石手法复位,在做这类手法复位前,专科医生需要通过一个前庭的变位实验,来诊断疾病和肯定具体受累部位。复位时,患者只需要配合医生仰卧在床上,将头悬于床头外,按指令旋转头部和身体,把耳石逐渐“驱逐”回原来的位置,绝大多数患者通过这类医治就会获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复位不适合有颈椎病的患者,以避免产生颈椎错位致使严重后果。对于继发耳石症的患者,要积极医治原病发,如脑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中耳炎等,只有把致使耳石症的原病发完全改良,耳石症才不会复发。如超过3次仍不好,应进一步检查,如核磁检查,除外颅内病变。
全民健健全民,疾病预防,我们明天见!
分享健康知识,增进全民健康。
欢迎收听生活台「FM89.0」上午(9::00);
经济台「FM.9」上午(10::00);
农民台「FM98.1」早上(6::00)《清基胶囊一小时》栏目。
如需领取或定阅全民健月刊的顾客,请拨打免费--。
中科UM-D中科医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