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本次我们学习头颈部解剖结构下卷最后部分内容。
本视频内容学习外耳和中耳结构,内耳很复杂,并且被骨头包围,在标本中不能很发地展示。主要内容:鼓膜将外耳道和中耳(鼓室)分开,外耳道及周围的结构,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及相关联的韧带、肌肉等。
在此感恩子鱼师兄的转录,让我们的学习更为高效!
———平仁学社针灸领学组
外耳由头部两侧的耳廓和向内通向鼓膜的外耳道组成。
耳廓圈起的边缘称为耳轮、耳廓中的深窝叫耳甲、耳甲边缘隆起称为对耳轮,外耳道入口处的两个突起称为耳屏和对耳屏。
耳廓上部3/4的形状由软骨决定,下部耳垂无软骨。
外耳道的表面覆盖着一薄层皮肤,外耳道不是直的,它先轻度地向上弯曲,然后轻度朝后走行,外耳道终止于鼓膜。
外耳道的外侧部是一个软骨性通道,其下方的软骨比上方的软骨延伸得更远。
外耳道前方有颧弓和颞下颌关节,髁突和下颌颈。
鼓膜将外耳道和中耳(鼓室)相隔开。
鼓膜很薄,呈半透明状,上方为松弛部,下方的大部分区域称为紧张部,紧张部的中心向内凹陷,呈浅锥形,这是由于鼓膜内侧锤骨柄的牵拉而形成的。
锤骨柄的末端称为鼓膜脐。
当声波冲击鼓膜,鼓膜的紧张部就开始振动,这种振动被传递到锤骨。
鼓膜结构分为三层:皮肤、纤维层、粘膜层,鼓膜内的纤维层连接在周围,除了两点外形成一个纤维软骨环,其连接在骨头的一条沟内。
去除鼓膜后,在后面和上面还有更多鼓室的部分,以及锤骨、砧骨和镫骨。
将鼓室与鼻咽连接起来的是咽鼓管,咽鼓管只有外侧的1/3经过骨头,其内侧的2/3是软骨性通道。
咽鼓管软骨附着在颅底,它的内侧末端附着在鼻咽部粘膜的下面,它隐藏在两块小肌肉(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之间。
腭帆提肌在咽上缩肌游离缘的上面向下走行,腭帆张肌向下前方走行到钩突。
咽鼓管最狭窄的部分在骨性部分与软骨部分连接处,其在软骨尽头进入鼻咽。
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我们吞咽或打呵欠的时候在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的作用下咽鼓管会瞬时打开,咽鼓管的瞬时开放可以保持鼓膜两边的气压保持平衡。
声波由鼓膜传导到内耳的3块听小骨。
鼓室内侧壁的这两个小孔都通向内耳的前庭,上面的孔是前庭窗,被镫骨占据;下面的小孔称为蜗窗,被无活动性的第二鼓膜所封闭;中间的隆起称为岬,由耳蜗第一圈的隆凸形成。
鼓室的前面与咽鼓管相延续,在后上方,鼓室与乳突部内许多含气的乳突小房相延续。
三块听小骨是锤骨、砧骨和镫骨。
人体最小的骨头镫骨,由镫骨头(与砧骨相关节)、后脚、前脚,以及封闭前庭窗的镫骨底构成,镫骨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周边而封闭前庭窗。
镫骨的运动能够引起内耳外淋巴的波动。
镫骨肌的肌腱从后面连接镫骨头。
砧骨能使镫骨发生运动,又能被锤骨所振动。
砧骨长脚向内侧弯曲,并与镫骨相关节。
砧骨短脚通过韧带连于鼓室壁。
砧骨与锤骨马鞍型的关节面相关节。
鼓膜张肌被包在咽鼓管上方的一条骨性通道内,其作用是向内侧牵拉锤骨柄和鼓膜。
镫骨肌和鼓膜张肌的作用是使我们适应喧闹的噪音,它们有保护内耳钟爱噪音的损害。
鼓室内一条非常不寻常的神经:鼓索,是面神经的分支,通过锤骨和砧骨之间出鼓室并入舌神经,鼓索神经能够传导大部分舌头的感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