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什么?医生,我听不太清你说什么,能大点声吗?”这句话是我们在下部队义诊时常听到的,官兵们不仅听不清,说话声音也普遍较大。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但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军事噪声环境,已经威胁到他们的听力健康,而对于空军部队官兵来说,拥有正常的听力在保持正常空中通讯、保障飞行安全中更起到重要作用。
日常点滴保护听力军事噪声主要是指各种武器发射、爆炸、军事作业和运载工具等所产生的噪声。据检测,武器发射瞬间噪声强度可达~dB、各种战车及坦克驾驶舱噪声达dB左右、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噪声高达~dB。一般认为,当噪声强度超过85~90dB时,就会对位于内耳的耳蜗造成损害,噪声性听力损害的主要表现包括听力下降和耳鸣,其发生与噪声强度、暴露时间及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需要随时与地面管制员取得联系,如果听不清空管的指令,就可能无法准确执行飞行动作,有可能和其他航空器发生冲突,甚至发生空中撞机的危险。据我军飞行人员耳鼻咽喉住院病症谱显示,噪声性听力损害排在第二位,占9.43%。我们建议,飞行员在完成训练和飞行任务后,应减少在噪音环境中停留的时间。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戒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减少耳机的使用频率,注意耳道卫生,不要随意掏耳朵,耳朵进水后及时用卫生棉球清理,保持耳道干燥和卫生,常做耳朵保健操。此外,用药不当也可能会造成听力下降,生病时要遵医嘱用药。
防噪耳塞预防损害噪声对听力的损害可以分为急、慢性两种。急性听力损害常发生在武器发射或爆炸瞬间,由强烈的冲击波或强脉冲噪声所造成,临床上又称为爆震性聋;而慢性听力损害是指长期受强噪声影响而发生的缓慢的、进行性的听觉下降,即为平时所指的噪声性聋。由于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害无法逆转,且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因此,应对军事噪声导致的慢性听力损害,部队官兵自我防护的最佳措施就是佩戴耳塞或耳罩。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战机起飞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空军场站的地勤人员往往眉头紧皱,强忍噪声,虽然配发有防噪声耳塞,但实际使用效果不佳:一是使用者较少;二是使用方法不准。听力损害很难补救,必须引起官兵的重视。在佩戴耳塞或耳罩时,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强调经常性佩戴,要求进入噪声现场后全程使用,避免随意性。第二,强调正确佩戴,要求根据自身外耳道或耳廓大小选择合适的器具,耳塞塞入耳道的深度应足够深。
除了日常防护外,面对如武器爆炸等突发的急性听力损害情况,官兵常来不及佩戴防护器具,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在爆炸发生的瞬间,用手指压紧耳屏、张口及背向爆炸源迅速卧倒,我们总结为“三步走”,即捂耳、张口、快卧倒。
出现耳鸣尽早就医耳鸣和听力下降是听力损害的早期表现,有些官兵脱离了噪声环境数小时或数天后症状有所减轻,就以为没有大碍,继续回到强噪声环境中,最终导致内耳耳蜗不可逆性损伤。官兵一旦出现耳鸣及听不清别人说话、不自觉提高音量的情况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评估,进行必要的检查,如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言语识别率、听性脑干潜伏期、听性脑干阈值、耳声发射、耳蜗电图等,一旦确定患有耳部疾病,就需要接受治疗。另外,定期的听力学检查是监测部队官兵听力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长期暴露于强噪声环境的官兵,如空军地勤人员,每年至少应做一次听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动态的比较,了解部队官兵的听力水平,及时发现噪声性听力损害的易感者,进而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
综上,军事噪声在平战时都是威胁部队官兵听力的重要因素,个人听力保护是有效预防噪声性听力损害发生的关键。官兵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军事噪声的防护工作,自觉将爱耳护耳的行为提升至提高战斗力的高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切实减少军事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 卢连军)
知识链接听力损伤不可逆转
人耳结构精细、功能强大。从结构和功能上可以将其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和中耳主要负责将外界的声音传导至内耳,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耳蜗,负责将声能转变为神经电信号,这种神经电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入听觉中枢,进而产生听觉。人类的听觉感受器由大约个听觉细胞,即毛细胞组成,毛细胞是将声能转化为电信号的关键细胞。目前已经证实,大多数致聋因素,如噪声、耳毒性药物等,均是通过损伤耳蜗毛细胞进而导致耳聋。在临床上,毛细胞损伤导致的耳聋称为感音神经性聋。在我们人类,耳蜗毛细胞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即在致聋因素作用下毛细胞一旦发生死亡,就不能自发产生新的毛细胞。毛细胞的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感音神经性聋的不可逆性,目前通过药物治疗无法使听力受损得到恢复,因此,针对噪声导致的听力问题,预防更为重要。
(刘婷婷整理)
刀尖舞者skdjwz文章来源:空军记者
本期编审:侯豪杰
责任编辑:刘汉宝、杨剑宇、迟兆鹏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