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群的发病特点
1、母猪流产或早产超过8%;死产占产仔数20%;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保育猪发热高烧、咳喘等临床症状;两耳及鼻端淤血呈红褐色、耳尖发绀;肺部剖检发生肉样病变。
2、妊娠母猪早产,后期流产、死产、木乃伊、弱仔增多、返情比例加大、体温升高。仔猪身体末梢循环障碍,耳、尾、腹、外阴发绀发紫,眼睑肿胀。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猪呼吸道症状明显,打喷嚏、腹式呼吸。
3、剖检病猪可见淋巴结肿大呈铁锈色,尤其是纵隔淋巴结最为明显,淋巴窦内有大量的铁离子。间质性肺炎,表面有点状出血,间质略微增宽,细支气管壁和肺泡壁淋巴细胞增生。肌肉发黄,水肿。
4、猪群带毒率30%以上
用唾液样本做蓝耳、猪瘟抗原与抗体的检测。
唾液采集的方法:利用猪只的好奇心理以及嗜好咀嚼的特性,采用纱布球采集唾液。将纱布制作成纱布球固定于金属线前端,猪只会主动咀嚼纱布球,唾液将通过虹吸现象进入纱布球内。之后挤压出纱布球内的唾液,释放至样品袋内。再将样品袋内的唾液转移至离心管内。
5、副猪嗜血杆菌肆虐,在蓝耳病爆发前,猪群会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
6、母猪更新率超过40%,头胎母猪比率过高的场,容易爆发蓝耳病。头胎母猪通常是抗原与抗体不稳定群体,蓝耳病毒最容易侵袭。如果一个场的头胎母猪与后备母猪加起来超过本群的40%,那么就需要对蓝耳病高度警惕,加大蓝耳疫苗的免疫次数。
二、蓝耳病的防控思路:
如果猪场有蓝耳病(阳性场),实行免疫,免疫到一定程度稳定的时候就停止免疫,做好生物安全,慢慢净化。
①定期抗体监测
②加强生物安全,防止蓝耳病的传入
③可使用灭火疫苗进行免疫
二、蓝耳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
1.母源抗体影响:
如果在仔猪母源抗体水平足以抵抗蓝耳病毒感染时,免疫蓝耳疫苗,疫苗抗原中和母源抗体,不仅不能产生保护力,而且大大削弱了原有保护力。
2.免疫抑制影响:
猪瘟、流感、圆环病、副猪嗜血杆菌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以及各种应急反应包括妊娠、过热或过冷、营养不良等均能造成免疫抑制;疫苗的保护力不可能达到%。
3.如果猪群在疫苗接种时已处于蓝耳病的潜伏期,或者在免疫空窗期感染了强毒,往往在接种后短期内发病。
4.疫苗质量问题及免苗操作:
如果选用了含强毒或者抗原含量很低的疫苗,会导致免疫失败,甚至引起猪场爆发蓝耳。蓝耳病毒极易发生变异,如果选择不对型的疫苗,同样起不到保护作用,养猪场需要根据当地蓝耳流行情况,并且通过抗体监测来制定免疫程序。
三、蓝耳病的防控思路:
(一)猪场爆发蓝耳病时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隔离或封闭发病猪群/猪舍(如果发病猪数量不多,也可扑杀所有病猪),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发病猪舍和接触发病猪,对发病猪群(舍)进行带猪消毒,避免疫情在猪场内进一步扩散和病毒传播。
2、对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3、对发病猪群,初期可用电解多维进行饮水,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和退烧药物,同时不要对发病猪群进行任何疫苗的免疫接种;3-5天后,可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制剂对发病猪群进行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可有效降低发病猪群的死亡;对发病猪群进行精心饲养和护理,适当提高产房和保育舍的温度,做好猪舍通风;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对发病母猪进行输液,减少母猪死亡率。
4、对发病猪场内其他健康猪群,可用安全性好的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紧急免疫接种方面,在第一次免疫之后,3-4天后,一定再进行第二次疫苗免疫接种。
(二)蓝耳病阴性场采取以下措施
①停止活疫苗免疫,定期抗体监测
②加强生物安全,防止蓝耳病的传入。防控蓝耳重在于日常管理与预防,防病于未然。
③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④蓝耳与圆环存在协同效应,假如能够将圆环稳定,那么蓝耳病的控制会显得比较容易。圆环病毒的免疫机制很清晰,疫苗是最好的方式,制住圆环后,蓝耳问题的控制会变得简单得多。
不同猪群选择不同防控方案
防控方案
阴性场
潜伏感染场
不稳定场
疫苗免疫
√
√
闭群天净化
√
√
生物安全控制
√
√
√
血清人工驯化
√
√
新的饲养模式
√
√
√
药物预防与保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