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源网络文丨落笔生概述耳螨,又名耳疥虫,耳痒螨;常见于猫。猫外耳炎至少一半以上是由其引起的。仔猫常常因与母猫或其他感染仔猫的接触而感染发病;多数情况寄生于耳道。病原为高度传染性的螨类,其生活于皮肤表面,无钻洞行为,剌激耳朵的耵聍腺,引起耳道充满耵聍(耳屎)、血液及螨类排泄物。感染耳螨后,耳道里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会大量增加。耳螨移动产生的机械刺激会使动物出现瘙痒表现,随着螨类采食宿主的表皮残渣及组织液,猫接触螨的唾液腺抗原,还会产生免疫性疾病,有些猫最后发生致敏。例如对于猫来说,其会产生IgE抗体,这种超敏反应也会导致瘙痒。可能会造成二次细菌或真菌感染。0致敏的猫即便仅染有少量的螨,也会发生广泛性的耳部瘙痒。在健康正常的猫,其免疫系统正常能够限制侵染的严重程度。如果检查发现褐色或黑色的耳分泌物,猫表现摇头及耳有抓伤,则高度提示有本病发生。耳螨病的鉴别诊断应该包括跳蚤过敏反应、食物过敏、特异性反应、疥疮、猫蠕螨病、虱病及恙螨。目录概述1、病原2、流行病学3、临床症状4、诊断5、诊断注意事项6、治疗7、治疗注意事项8、预后参考资料正文共:字14图6视频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1、病原耳螨的宿主包括猫、犬、狐狸和貂,生命周期大约18-28d。耳螨的卵经过4d变成幼虫。幼虫在经过原若虫和第二期若虫的阶段后变成成虫。耳螨变成成虫之后马上能受精产卵。螨离开宿主后能在环境中存活5-17d不等,具体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能够在10℃的环境中存活长达2周时间)。因此,预防耳螨同预防环境中的跳蚤同样重要。虫卵2、流行病学2.1、耳螨在猫和犬之间的传染性很高,通过近距离接触传染。2.2、一旦家里的一只猫或犬感染耳螨,建议所有猫和犬都需要同时开始预防、治疗。2.3、任何年龄的犬和猫都可能感染,但是以幼年居多。猫比犬更容易被感染。2.4、一般不会传染给人,人在极少数情况会出现皮肤泛红的现象。整体来说,人因为宠物的耳螨而产生症状的可能性极小。2.5、猫耳道里的耳螨可以达到上千只,犬耳道的耳螨数量相对较小。3、临床症状3.1、耳道内可见黑褐色、蜡样、结痂样的分泌物,耳部疼痛,拒绝检查;如果继发细菌性耳炎,分泌物常出现化脓性变化。耳道炎症阻塞3.2、耳朵剧烈瘙痒,表现为用后腿挠耳朵或甩头,可导致耳部和头部脱毛和表皮脱落。3.3、由于头颈部的广泛性瘙痒而发生自损伤性行为,可由这种损伤造成耳部血肿。严重可导致中耳炎及内耳炎,影响听力。耳血肿耳血肿手术治疗后3.4、偶尔,耳螨可传染到其他部位,引起瘙痒、丘疹、结痂性皮疹,特别是在颈部、臀部和尾部上可能存有痂皮和鳞屑。4、诊断4.1、耳部检查:4.1.1、直接可见螨虫(移动的白色斑点)。虽然与其他螨相比耳瞒较大,但如不放大则在耳道中通常观察不到。耳螨耳镜检查4.1.2、应彻底检查耳道,应检查鼓膜是否完整。耳道耳镜检查4.1.3、耳—足反射阳性(猫):当用棉拭子擦耳道时,猫会用同侧后肢搔抓。4.2、细胞学检查:4.2.1、可将耳道的碎屑用棉拭子在两个玻片上滚动。4.2.2、在玻片上滴入2-3滴矿物油,镜检时可发现螨在油中泳动,检出耳螨、若虫、幼虫或卵。4.2.3、第二张玻片可用改良瑞氏染色以确定是否有真菌或细菌存在。5、诊断注意事项5.1、虽然有些猫对耳螨的存在会发生强烈反应,但有些猫则不表现症状。5.2、耳道分泌物颜色发暗也常见于酵母菌感染,因此需要采用细胞学方法区分耳螨病与酵母菌性耳炎。6、治疗治疗原则:清洗耳道+杀螨+消炎。6.1、清洁:将洗耳水挤于患者耳部进行揉捏,通过晃头甩出部分分泌物,用棉签擦净,重复2-3次;擦净后涂抹适量耳药,揉捏使其均匀即可。定期清洗。用量:灌满耳道。正确的耳道清洗错误的耳道清洗耳道用药示范如果耳道中充满干燥的碎屑,应冲洗及清洁外耳道,这样可促进局部用药时药物的穿入。新型的驱虫剂及全身用药治疗通常难以除去耳道中的蜡样碎屑。蜡质溶剂可用于这种目的。耳道清洗不仅可以帮助冲出大量的耳垢和螨虫,更有利于耳药深入耳道发挥作用,有效的清洗事半功倍。有的健康的猫咪可能一辈子也不用洗耳朵!(正常的耳道有自我清洁的机制,在不需要清洗的时候清洗耳道,会破坏耳道的自我清洁机制。耳道清洗频率需视猫咪耳道分泌物情况而定,过于频繁的清洗也可能造成医源性的耳道损伤。)6.2、驱虫杀螨:多种外用杀虫药可用于治疗耳螨,有些药物可直接用于耳道,有些可用于颈部背侧皮肤。依采用的药物不同,可能需要重复治疗。(耳螨是一种较顽固的疾病,需要连续用药多日直至痊愈。而且螨卵不易被药物杀灭,大多数治疗螨药物对螨卵的杀灭作用差,因此需要驱杀2-3次,以杀灭新孵出的幼虫。间隔一段时间(1-3周)再次用药以杀灭新孵化出来的虫体,避免病情反复)。临床常见的有效杀耳螨的药物如下(仅供了解、参考):6.2.1、大宠爱(塞拉菌素),6mg/kg,滴到颈部皮肤。2周或1个月/次,连用2-3次。6.2.2、耳肤灵(氯菊酯,林丹),耳道清洗干净后,滴入耳道,连续1-2周。猫使用要防止舔舐药膏,引起中毒。6.2.3、尼可信(阿福拉纳),只适用于犬。6.2.4、海乐妙(米尔贝肟),2-3mg/kg,PO,每周1次,连用3~4次。6.2.5、害获灭(伊维菌素,全身治疗),0.2-0.3mg/kg,SQ/PO,每周1次,重复3-4次,但尚未批准用于猫;或稀释后滴入耳道单独用药,连用21天,柯利犬禁用。此外,也可以同样剂量每14d皮下用药一次,重复2-3次。对具有攻击性、不愿配合的猫或野猫,这些途径可能是唯一的用药方式。治愈的可能性随用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用药之前应征得猫主的同意。由于耳螨可传染到其他部位,在耳道清洗和上药的同时,搭配使用全身性的驱虫药既可以起到耳螨治疗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预防其他外寄生虫的作用。特别是在难以治愈的病例更应如此。??????????????????????6.2.6、莫昔克丁:2.5%+10%吡虫啉,使用两次,间隔28天。(吡虫啉和莫昔克丁合用。)6.2.7、清洗耳道可选产品:耳漂(维克),速耳爽(美国礼来)等。6.2.8、继发感染外耳炎或脓皮症的需要使用抗生素。如速诺。6.2.9、硼酸冰片滴耳液、洗必泰。(仅做了解)6.3、非杀螨药物局部使用也通常有效,例如咪康唑+多粘菌素+醋酸泼尼松,每天两次,连用14天等等。(仅做了解)6.4、天然疗法(仅做了解,不建议使用):橄榄油/椰子油(约ml)+金盏花油(约2ml)+投药瓶,混合摇匀。混合物深入耳道后作用:6.4.1、把窝藏耳螨的残渣清理出来。6.4.2、橄榄油一类较温和,不刺激,油脂会覆盖包裹耳螨,致其死亡、6.4.3、金盏花是不错的抗炎、舒缓类草药。6.4.4、配置好的药水避光存储,不可阳光直射。6.4.5、使用7天,一天2次;停药7天,停药后再用7天。6.4.6、仅对单纯耳螨感染有治疗效果。7、治疗注意事项7.1、猫舍清洁:由于螨可离开宿主生存至少12d,因此应对猫舍进行清洁及杀虫处理。7.2、耳螨的生活周期为21d,寿命为2个月。近来的研究表明其离开宿主后可生存12d,因此在制订适宜的治疗计划时应考虑这些因素;治疗周期需要涵盖整个生命周期。驱虫药只给1次对虫卵是没有效果的。应依据螨虫的生长史,结合虫卵的孵化时间,因此,治疗要持续1个月以上。7.3、医院内再次感染,医院内进行彻底的清理。7.4、为了防止在家庭内再次感染,必须对其生活环境进行清理。7.5、若宠物瘙痒挠耳严重,可戴项圈防止挠伤、继发炎症。7.6、在所有螨虫消除之后,红疹及抓伤可持续存在达2周。7.7、如有养在一起的动物,都要进行相同的驱虫。7.8、耳螨在人体不会存活太久,不会造成感染;但个别人可能会因肤质的原因在耳朵或四肢形成短暂的皮疹。7.9、有些猫对滴耳液里的活性成分过敏,用了药后,即使鼓膜完好无损,仍会影响平衡感。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立刻通知兽医。7.9.1、极个别猫咪患耳道疾病后,出现走路不稳,头偏向一侧或转圈的情况;猫咪的内耳与耳蜗和前庭相连,分别影响猫咪的听力和平衡,鼓膜若发生炎症损伤,药物就可能通过鼓膜,进入中耳和内耳了。理论上来说,任何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中耳和内耳都可能引发炎症,甚至耳毒性(前庭和耳蜗损伤)。前庭损伤的症状通常能较早被识别,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偏头、转圈等;而耳蜗损伤常不能被发现。如果猫咪鼓膜完整,这些风险几乎都可以避免。但当猫咪存在耳道疾病,耳分泌物增多时,在一层层分泌物的遮挡下,鼓膜完整性的评估就变得更加困难。前庭器官: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由于耳毒性与计量有关,因而在无法准确评估鼓膜完整性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一些安全温和的洗耳液和药物;当不得不使用一些有潜在风险的药物时,应减少剂量,按最低频次给予。8、预后8.1、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本病的预后较好,大多数治愈的猫不会再次发生感染。8.2、病程较长,一般至少3~4周才会有明显好转。8.3、应告知主人猫在室外活动场所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高。8.4、宠物不出门也有可能得耳螨,主要来源是人类会出门带回家很多细菌。8.5、不建议宠主为耳螨的动物掏耳朵,猫咪的正常耳道时一个比较长的L型,掏耳朵容易导致耳垢掉到耳道更深处,每日坚持上药才是王道。8.6、一般建议一周1-2次清洗耳道,但也要留意洗耳水的成分,有些成分不能过度频繁使用。参考资料
[1]MerchantSR..Theskin:parasiticdiseases.InGDNorsworthy,ed.,FelinePractice,pp.-.Philadelphia:JBLippincott.
[2]OtrantoO,MililloP,MestoP,etal..Otodectescynotis(Acari:Psoroptidae):Examinationofsurvivaloff-the-hostundernaturalandlaboratoryconditions.ExpAppAcarol.32(3):-.
[3]ScottDW,MillerWH,GriffinCE..MullerandKirksSmallAnimalDermatology,6thed.,pp.-.Philadelphia:WBSaunders.
[4]董军主编.宠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
[5]林政毅主编.猫博士的猫病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犬猫疾病诊疗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7]施振声、安铁洙主译.小动物皮肤病诊疗问与答.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8]施振声主译.小动物临床手册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9]赵兴绪主译.猫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落笔生,90后,亦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