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全国爱耳日”的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耳朵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强耳病防治,不只一朝一夕,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药物是预防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武器,但是药物除了其积极的治疗疾病的效应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副作用。有很多药物会引起听力损伤,甚至是不可逆的听力损伤。究竟哪些药物会引起药物性耳聋?今天药师为您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常用的药物具有耳毒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见的有庆大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由于这些抗生素在使用时无需做皮试,而且价格便宜,应用广泛,是目前引起药物性聋最多的一类药物。
含有重金属的制剂(如含铅、砷、汞的制剂等):有些传统中药制剂中含有重金属,比如雄黄、砒霜等含砷;朱砂、红粉等都含汞;黄丹、密陀僧等含铅。含有这些中药材的中成药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因此中药制剂(无论中成药还是中草药)的使用一定要遵循中医师的医嘱,不可以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而随意使用。
抗癌类药物:常用的化疗药物如顺铂、卡铂、长春新碱等会引起内耳毛细胞凋亡,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袢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等,会引起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及耳鸣,短期内停药会恢复,但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或者会引起不可逆的损伤。
水杨酸类:口服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最常见的耳毒性副作用是耳鸣,多在用药两周后出现,停药后会逐渐恢复。
抗疟药物:奎宁、氯奎、乙胺嘧啶,其耳毒性以耳鸣和耳聋为主。短期停药常可恢复,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常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
药物性耳聋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对抗药物性耳聋的关键不在于治疗,而在于预防。
如何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发生?1预防药物性耳聋,从母亲做起胎儿耳及听神经发育时间为妊娠第4周开始,直到7个月完成。耳毒性药物可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胎儿的听觉系统,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因此,妊娠期需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2预防药物性耳聋,儿童是重点儿童是发热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生概率较大的群体,常使用抗菌药物,所以药源性耳聋更易发生;另外,儿童内耳及听神经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耳毒性药物更为敏感。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肾功能不健全,对药物排泄能力差,更易发生药物性耳聋。特别是婴幼儿原本表达能力就不强,父母更难早期发现孩子的异常。因此,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若必须使用,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3预防药物性耳聋,老年人勿放松人到老年,听力逐渐减退。加之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易患各种感染、肿瘤等疾病,致使用药(甚至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机会增多;此外,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功能减弱,耐受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使用耳毒性药物,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重老年人的耳聋。因此,老年人须慎用耳毒性药物,如需使用,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4温馨提示1、有听力障碍家族史、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耳毒性药物;
2、母系亲属中有对某种药物致聋者,其后代绝对禁用该类药物;
3、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
倾听世界,从安全用药开始,从谨慎用药开始!勿让药物封杀了您的听力!免责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