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第一个成功实施微创耳蜗手术的医生
他是中国第一个能为耳蜗植入患者成功保留残存听力的医生
多例人工耳蜗手术,他保持了零感染率
他通过对出生缺陷进行干预,让遗传性耳聋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在初冬时节,《健康大视野》在医院,采访了这位屡屡创造奇迹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戴朴
平淡而繁忙的日常工作
利用两场手术之间的空闲时间,戴朴主任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办公室不大,物品很多,但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可以看出办公室的主人严谨而细致。刚刚下手术台的戴朴主任还穿着一身手术服,丝毫看不出完成一次细密而又高强度手术后的疲态。和记者交流时,轻声细语,口音中带有一点江苏老家的痕迹,整个采访过程耐心细致,可以感觉得到,这是戴朴主任日常的交流习惯,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记者。
在采访过程中,戴朴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说得很少,但是一说起自己的专业,说起给患者带来的改变,就会滔滔不绝,显得谈兴颇高。
在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亚学科分得很细,戴朴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针对重度耳聋,为希望做手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实施诊断和治疗。这样的手术每天最多要做5、6台。此外,他也会做中耳和侧颅底手术,有时一台大的颅底手术,会从上午一直做到晚上9点,这样高密度的手术量让他无暇顾及其它,以至当我们问及他每天的时间安排时,他稍微愣了愣神,才开始梳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
《健康大视野》:你每天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戴朴:基本上,我的作息时间是在早上五点钟起床,花一个小时看看书,处理处理文件,写写东西,然后花半个小时把家里面卫生打扫一下。早饭以后7点钟左右就到科里来,把今天要手术的病人都看一下,同时要观察做完手术患者的状态和恢复情况,有什么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八点到九点钟科里有一个术前讨论,大家一起讨论第二天要做的手术,我们以病区为单位,讨论每一个术前病人。这种术前讨论实际上是让医生小组在做手术之前有充分的机会来梳理病人的病情,考虑手术方案、术中注意事项和术后处理。由于是老中青三代医生共同参加术前讨论,也就成为一个传帮带的好机会,这是我们科室数十年来坚持的传统,医院我们科医疗质量比较高的一个基础吧。
术前讨论后,常规是奔赴手术室进行手术,手术多的一天可能是五六台,少的两三台,也有一天一台手术的时候,但是一天一台的手术经常是大手术,这样的手术可能从早上做到下午五点钟,甚至做到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也有,这对体力和耐心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人工耳蜗让患者重新聆听世界
人类用眼睛感受光影色彩,用耳朵感知声音。耳聪目明,是对一个人健康状况很高的赞扬。余音绕梁、裂石穿云、喃喃细语这诸多成语,都和人们对声音的感知有关。但很多人却因为耳部疾病,与声音的世界彻底绝缘。而戴朴的主要使命,就是让他们重新获得用声音与外界进行沟通的能力。
耳蜗是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它和前庭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能够传导并感受声波。现代医学,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以让重度耳聋的人们重新获得听力。戴朴主任,则是首先提出并且在国内成功完成微创人工耳蜗手术的第一人!
人工耳蜗的设想在上世纪50年代被正式提出,60年代末美国医生WilliamHouse率先在临床实施了单导人工耳蜗植入,之后这项技术不断完善,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得到广泛应用,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早期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虽然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听力,但同时也会在患者头部留下十几厘米长的难看疤痕,很多患者或者家长因此而放弃了手术。
戴朴主任是国内第一个主张进行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这个主张曾招致了其他医生甚至是前辈的质疑,同道们担心:切口不够大,医生就无法看到手术时术区内部的情况,不仅增加难度,更会影响质量,甚至带来风险。但戴朴在重重压力之下,依旧成功设计发展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
戴朴主任介绍说,自己设计的微创耳蜗手术,虽然切口很微小,控制在3厘米以内,但是切口内部的每个部位都可以在医生的直接观察下操作,确保了手术的精度,同时进行了固定处理,可以大大延长患者人工耳蜗的使用寿命。戴朴主任虽然介绍得很轻松,但实际上很多微创手术都实施在1~3岁的婴幼儿身上。想象一下,在稚嫩、敏感的幼儿头部,做如此精细的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戴朴主任骄傲地向我们介绍说,至今为止,在他所进行的一千多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切口感染、植入体外露、皮瓣坏死这类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率依旧保持零的纪录。事实上,这些并发症在国内外报道的人工耳蜗手术中十分常见,发生率在3%~5%左右,一旦发生就意味着需要取出人工耳蜗,不但手术失败,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心理和身体的创伤。和传统手术方法相比,戴朴主任的这项微创手术技术,在人工耳蜗手术中,带给人听力的同时,不仅保持了美观,而且还在继续创造着医学奇迹!
自然听力与人工听力组成的立体效果
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保留残余听力是戴朴主任微创手术技术的另一大优势。在亚太人工耳蜗植入和相关科学大会上,有一个小女孩作为明星病人在台上进行了展示,这个女孩就是戴朴的一个病人。戴朴主任介绍说,这位患者的残余听力保留得非常好,于是他选择给她戴声、电混合式刺激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形成一个复合体。在给她传导电子声音的同时,又有一个助听器给她自然的声音。这种混合式的听觉康复,给患者带来丰富的声音感觉,产生了更好的听觉效果。
人工耳蜗植入的同时保留残余听力,是国际上的一个热点技术,挑战性很大,可以说代表了人工耳蜗微创技术更高的一个层次,戴朴主任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目前小切口的微创耳蜗手术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地推广,但保留残余听力的技术优势和受益患者人数,他的团队仍是遥遥领先。
《健康大视野》:保留残余听力的实际意义有哪些?能给患者带来什么好处?
戴朴:在做耳蜗手术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能听到一点点声音,比方说节奏的声音,比较低沉的自然的声音,说明耳蜗还有部分功能。在进行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时,实际上是通过小小的耳蜗开孔盲植的。耳蜗电极很长,有2~3厘米,小小的耳蜗,插入这么长的电极,必须要确保不能破坏里面重要的结构,才有可能保留残余听力,这样就需要巧妙的手术设计和精细的手术技巧,两者要完美结合。我在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时,用微创的电极植入技术如圆窗入路、进极止芯等技术精巧地插入电极,能保留宝贵的残余听力。实现残余听力保留,实际上也是微创手术的更高层次,自然听力和人工听力的结合也达到了一加一等于二,或者大于二的效果。
大家都觉得保留残余听力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很难实现。在国内我第一个开始尝试保留残余听力的电极植入法,并在50多名残余听力较好的患者中成功保留他们的听力,术后的听力也维持得非常好。同行们非常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