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朵的听觉功能
听觉产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声音的传导过程。参与声音传导的结构有外耳、中耳和内耳的耳蜗。
声音传入内耳有两条路径:
一是空气传导,它的过程是这样的:声音经过外耳廓收集到外耳道,然而引起鼓膜振动,随之带动锤骨运动,传向砧骨、镫骨,镫骨底板振动后将能量透过前庭窗传给内耳的外淋巴,外淋巴流动带动了其内的基底膜波动。在这个过程中,耳廓的作用就是收集声音,辨别声音的来源方向。而外耳道却能对声音进行增压并保护耳的深部结构免受损伤。在声音的空气传导过程中,鼓膜和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作用最大。因为鼓膜为一层薄薄的膜状物,它的振动频率一般与声波一致,最能感应声波的变化,并且能把声波的能量扩大17倍。而听小骨以最巧妙的杠杆形式连接成听骨链,又把声音能量提高了1.3倍。
二是骨传导,声波能引起颅骨的振动,把声波能量直接传到外淋巴产生听觉。骨传导有移动式骨导和压缩式骨导两种方式。但气导在声音传导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听觉产生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声音的感觉过程,它主要是由内耳的耳蜗完的。当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声音振动了外淋巴后,也就波动了生长于其内的基底膜。基底膜就象一大排并排排列的从长到短的牙刷。声波能量使“牙刷毛”(既基底膜上的纤毛细胞)发生弯曲或偏转,这种弯曲和偏转能产生电能,并沿着“牙刷柄”传向神经中枢,产生听觉。不同频率的声音总能找到一个长短合适的“牙刷”配对,产生最佳共振。而这时,基底膜就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2、耳朵的平衡功能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内耳的前庭部、视觉、肌肉和关节等本体感觉三个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完成的。其中内耳的前庭系统最重要,主要感知头位及其变化。
在人类内耳的构造中,象蜗牛触角一样的三个半圆形管道,叫半规管。在半规管内亦有内淋巴,而半规管的两个脚里边也有毛细胞。所以内淋巴流动的时候亦会带动毛细胞弯曲倾倒,产生一种运动的感觉。半规管主要是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亦就是感受旋转运动的变化。由于三个半规管所在平面互相垂直,所以可以感受四面八方旋转运动的刺激。
人做前后左右直来直去的运动时,依靠的是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球囊和椭圆囊亦有内淋巴和毛细胞,另外还有耳石膜。当人做直线加速运动时,耳石膜里的位觉砂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刺激毛细胞产生平衡感觉。
总之,耳朵的平衡感觉是范围广泛的反射运动,需要眼球、颈肌和四肢的肌反射共同参与完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