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治疗眩晕经验


眩晕一证,与现代医学眩晕症状的概念基本一致。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耳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晕动病等;

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

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中医中药治疗眩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结合本人的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历代文献中对眩晕证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比较丰富,后人把《内经》的无风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包括内风、外风)、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张景岳的“无虚不作眩”(包括脏腑气血阴阳诸虚),即三无不作眩说。

归纳为眩晕病机的经典之论,为一纲领性的概括,对临床辨证论治帮助不少,但如果加上虞抟倡导的“血瘀致眩”及陈修园所强调的相火,则比较全面。

眩晕的病因病机,前人虽将之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但临床上则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瘀内阻为常见。

病位虽在头颅脑髓,但究其病根,应责之于肝、脾、肾三脏,不外乎虚、实二端。因此,关于证型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分型,但不宜太杂,临床上抓住一两个主型,其他作兼证处理即可。

二、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

临床上往往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①肝阳升发太过,故见眩晕、易怒、失眠多梦;肝火偏盛,循经上炎,则兼见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数;火热灼津,则便秘尿赤,舌红苔黄。

②肝肾阴亏,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虚亢,则兼见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③肝阳亢极化风,则可出现眩晕欲仆、泛泛欲呕、头痛如掣、肢麻震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等风动之象。此乃中风先兆,应加紧防范,避免中风变证的出现。如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常以眩晕为首发症。

2.气血亏虚

因其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则发,兼见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兼心悸失眠、唇甲淡白、失血等症以及舌淡胖嫩、齿印、脉细或虚数等气虚血少的舌脉表现,如低血压、贫血、失血过多患者常见这一类表现。

3.痰瘀内阻

必有痰瘀见症及舌脉见症。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者或兼结代者,此为痰阻;

舌有瘀斑或舌暗红,脉涩或促、结、代者,此为瘀闭。两者并见,则为痰瘀闭阻。

论治方面,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我常用自拟“石决牡蛎汤”,方用石决明、生牡蛎、白芍、牛膝、钩藤、莲子心、莲须,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菊花、黄芩、丹皮、木贼等;

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肝肾阴亏者可加鳖甲、龟板、首乌、生地、熟地等;

若肝阳亢极化风,宜加羚羊角或羚羊角骨、代赭石、生龙骨、珍珠母等;

气血亏虚者以补益气血为主,可用加味八珍汤,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川芎、当归、熟地、白芍、五爪龙、鸡血藤;

偏于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偏于血虚者可用当归补血汤加枸杞子、山药等;兼见失血者可加阿胶、白及、炒三七等。

兼痰可合用温胆汤,兼瘀可用失笑散,或用豨莶草、三七、丹参等。

三、临床运用

1.内耳眩晕病(梅尼埃病)

笔者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若苔浊、白、厚腻而呕,必加生姜汁或重用生姜20~30g。另外,当其发作时,宜先艾灸百会穴,直接灸最好,壮数多少,可以根据情况而定。用悬灸法亦可。

本院一干部患此病反复发作数年,经用上法治疗而愈,追踪10年未见发作。

曾有一妇女,患此病每月发作,医院急诊,但未能根治,后来门诊,余治以温胆汤加减,并教其丈夫为之悬灸百会,嘱其稍见眩晕即用灸法,经过治疗后得愈。

2.前庭神经炎性眩晕

笔者用防眩汤加减治疗。

某空军干部贾某,于30天内晕厥20多次,住院后经中西医治疗,眩晕次数减少,但仍头晕不止,血压偏高。人虽高大,但舌嫩红,苔白,脉弦而尺寸俱弱。西医诊断为前庭炎。

余辨证认为属于虚眩兼有相火,乃仿防眩汤加减:黄芪24g,党参18g,茯苓12g,白术12g,川芎9g,天麻9g,枸杞子9g,钩藤12g,白芍9g,生地12g,甘草3g,此方服20多剂后,眩晕消失。

此方在上海经方家曹颖甫先生所著之《金匮发微·血痹虚劳脉证病治》中曾有记载:“精神恍惚,开目则诸物旋转,闭目则略定。世传防眩汤间有特效,录之以为急救之助。

方用党参、半夏各9克,归芍、熟地、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肉各15克,天麻9克,陈皮3克,轻者4~5剂,可以永久不发。

予早年病此,嘉定秦芍舲师曾用之,惟多川芎9克耳。至今三十年无此病,皆芍师之赐也。”我认为这是治疗虚证眩晕的好方。广州名老中医吴粤昌先生对此方亦颇欣赏。

余亦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内经》十三方中之“泽泻饮”为治湿浊中阻之眩晕之好方,由泽泻、白术、鹿衔草三味组成。《金匮要略》治心下支饮,其人苦眩冒亦用“泽泻汤”,即前方减去鹿衔草,此与《内经》泽泻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某海军干部住院2月余,经多方检查,仍不明原因,多方治疗均无效。后请余会诊,诊为痰证之眩

I声明信息:本文选自:《跟着名师临床系列丛书-邓铁涛》,本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yyy.com/jbzl/13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