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的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多见,有些人仅表现为轻度听力下降,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响不是很大。但有些人听力下降的程度比较严重,会影响正常的社交,甚至完全听不见。为什么会听力下降?听力下降有多种不同类型,其发病原因存在一定差异。
三类听力下降的原因各不相同,需正确区分
一、传导性听力下降的诱因
1.外耳道堵塞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外耳道耵聍栓塞和外耳道异物,此外,如果患有外耳道炎或者良恶性肿瘤,引起外耳道肿胀,也可能会造成外耳道阻塞。外耳道是音波传导必经之路,如果发生阻塞,音波传导功能下降,便会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
2.中耳炎
各种类型的中耳炎都有可能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常见的有急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同时也包括中耳胆脂瘤和鼓室硬化。这类疾病会使中耳内出现较多炎性物质,伴有中耳积液,长时间的炎症刺激还有可能造成听骨链损伤,鼓膜活动变差,不利于声音传导,所以会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
3.外伤
部分传导性听力下降由外伤造成的,比如扇耳光引起鼓膜穿孔,车祸造成听骨链中断等。
二、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诱因
1.遗传
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一般是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如果父母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子女很可能会遗传。
2.药物刺激
如长期服用耳毒性药物,会使听觉感受器和听觉神经受到不良刺激,导致其功能下降,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3.感染
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原虫感染等,这些感染因素长期存在,可能会侵袭听觉神经,引起听力下降。
三、混合性听力下降的诱因
混合性听力下降一般是因为影响听力的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在不同阶段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听力下降,多种情况同时存在,形成混合性听力下降。比如患有化脓性中耳炎,早期会引起鼓膜穿孔和听骨链损伤,此时会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规范,病变会进一步发展,一旦侵犯到内耳迷路,便会引起听神经损伤,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此时进行检查,通常会被诊断为混合性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病因复杂,对因治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出现听力下降的问题时,积极治疗是控制病情的有效途径,然而因为其发病原因复杂,所以治疗时应先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可以更快解决问题。如存在听骨链损伤,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可以行听骨链重建术。如药物刺激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可以遵医嘱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改善内耳血流不畅的问题,增强听神经功能,如果情况严重,还需要配合服用神经营养类药物。如果对听力的要求较高,积极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耳背式助听器来提高听力,耳背式助听器主要用于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