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岁的李阿姨最近犯了一个“怪病”,让她苦恼不已。
近一个月,她不敢睡觉,每次一躺下,就头晕眼花,天旋地转,恶心、想吐、冒冷汗。就算躺好了也不敢翻身,一翻身就再次天旋地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不舒服,白天走路和说话都没有问题。去了当地镇卫生院,医生说是颈椎病,脖子活动时把颈部血管压住了导致头晕。然后做了针灸,按摩,服药等等治疗,结果仍不管用。
由于害怕眩晕发作,李阿姨接连几天都是坐在椅子上睡觉,再也不敢靠近床,还产生了焦虑情绪。
直到有一天,她医院能治疗眩晕,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神经内科诊室,经检查为“耳石症”,予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马上好转,阿姨当即尝试躺下,已无眩晕感觉,她兴奋地说:总算可以回家放心的躺下睡觉啦。
类似的病人还很多,有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男女老少均有,有的夜间翻个身就突发眩晕、恶心、呕吐,有的左右摇头后就不敢动弹,有的反复持续月余不能解脱,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其实,这不是什么怪病,不仅不怪,而且非常常见和多发,专业的病名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另一简单称呼叫“耳石症”。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一种跟耳朵有关的疾病,更准确的说,是内耳里面管理平衡的器官出了问题,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
这是一种具有自限性、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眩晕发作与体位改变有关,最多见的是床上坐起、躺卧、床上左右翻身、屈身或仰视时出现眩晕。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延伸阅读
哪些情况容易发生耳石症?
1.老年性退行性改变时,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并沉积于此。
2.外伤: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可出现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
3.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淋巴瘘、梅尼埃病缓解期等,均可导致耳石脱落。
4.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囊斑之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因为这个病只是耳石脱落,虽然眩晕明显,但不会造成严重问题,所以是“良性”的。
耳石症怎么治?
一句话:不打针,不吃药,把石头转回去就好。既然是石头落入了半规管,那我们就想办法让它慢慢地“滚”回原位。
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手法复位。还可以机器复位,但很贵。多数人都不需要使用药物,不过,部分人由于眩晕呕吐严重,可以短期使用止吐药。
因眩晕原因众多,发病后需及时就诊,由专业医师评估,部分需结合影像等检查,寻找病因及治疗,以免遗漏恶性眩晕(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耽误治疗最佳时机。
眩晕患者注意事项:
1.调畅情绪。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既不要抱"无所谓"的态度,也不要忧心忡忡,提心吊胆。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舒畅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着急、恼怒、紧张、恐惧、焦虑等。
2.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作期间最好有人陪同照顾。注意下床、上下楼梯、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的安全。
3.注意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可食用鱼、瘦肉、蛋、蔬菜、水果等食物,而肥腻辛辣之品(如肥肉、烟、酒、辣椒、胡椒等),不宜多食。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但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睡眠要保持充足。
5.进行有针对性的前庭康复训练。前庭康复训练须在医生指导下,由慢而快,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耳石症患者复位后避免头部剧烈运动、避免患侧卧位2-3天,睡觉时头位适当抬高2-3天。
目前,医院神经内科能开展平衡试验、平衡训练、甩头试验等项目,并配有视频眩晕诊断仪,能进行专科诊治及手法复位治疗。
图为患者在做视频眩晕诊断检查
视频眩晕诊断仪是诊断眩晕症最关键检查仪器,通过高速摄像仪摄取眼动的视频影像,明确眩晕发病的损伤部位、角度、侧别、并进行定位、定诊、量化分析,更准确进行诊断及治疗。主要用于头晕、眩晕患者的检查及判定前庭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视觉系统的功能,还可以体检、特殊人员的选拨和健康鉴定等。
检查地点:医院门诊医技楼三楼神经内科检查室
检查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2:00.14:30-17:30
联系方式:马玲、
来源:神经内科
作者:马玲
编辑:贾正鹏
编审:黄洪
总编:刘祥万
抗击疫情,我们一起加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