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耳科学杂志,年18卷4期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婴幼儿听力的现状与发展
谭静芊李鹏
我国新生儿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病率高(约3‰),位居可筛查出生缺陷前列。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我国卫生部于年发布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明确规定所有的新生儿在出院前必须进行听力筛查[1]。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和临床听力诊断,是指在一定的刺激信号条件下通过置于头皮的电极记录到的电位变化,ABR检测可用于评估整个听觉通路,尤其是听觉脑干的功能状况。ABR信号对听觉系统的病变非常敏感,尤其是桥小脑角的听神经瘤在临床无症状和体征时ABR信号已有改变[2]。而随着检测需求的不断更新和科技不断的进步,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ABR,其各有优势与不足,本文以不同的刺激信号为分类,就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各类型ABR基本理论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声刺激ABR
1.1非频率特异性ABR:短声ABR
ABR实质是神经纤维的同步化反应,因此ABR各波分化程度决定于神经冲动的同步效应。短声的瞬态特性好,分化的Ⅰ、Ⅲ、Ⅴ波较明显,有利于辨认,因此成为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ABR类型。但短声是由矩形电脉冲传递到耳机后诱发的声音,其频谱范围主要集中在2-4kHz[3],即短声ABR(clickABR)检测结果主要估计的是2-4kHz频段的听力情况,低频听力情况不能很好的反映。
短声刺激方案因为没有考虑人耳的延迟特性可导致ABR波形的衰减和失真。目前有许多研究试图揭示儿童ABR检测获得的听觉阈值与行为听阈测试之间的相关性,或探索ABR检测预测听力图阈值的可能性。Lu等人研究表明短声ABR能较好的预测婴幼儿在1-4kHz和2-4kHz的行为听阈,但对于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应结合短纯音ABR[4];McCreery等人指出听力损失的程度也对ABR与听力图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性影响,听力损失程度宜作为ABR阈值预测听力图结果的校正因素[5]。而Verhulst等人研究了正常听力受试者与异常听力受试者的ABR阈值与听力图阈值之间的关系,发现短声ABR引起的I波和V波与听力图的比较结果不一致,建议临床ABR检测应综合考虑ABR不同的波峰幅度和潜伏期[6]。考虑到婴幼儿听觉系统的发育成熟度可能有别于成人,近年有不少的研究开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