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
也是第9个“国际爱耳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一起关爱听力健康
积极预防听力损失
保护好我们的聆听之窗
什么是听力损失
听觉敏感度下降、听阈升高、听觉功能障碍甚至听力丧失,总称为听力损失。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表述听力下降的类型:一是听力损失的性质、另一个是听力损失的程度。
国际卫生组织(WHO-)将听力损失分级如下:
1、平均听力损失≤25分贝为正常;
2、平均听力损失介于26-40分贝为轻度听力损失;
3、平均听力损失介于41-60分贝为中度听力损失;
4、平均听力损失介于61-80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
5、平均听力损失≥81分贝为极重度听力损失。
从听力损失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混合性听力损失。
传导性听力损失又称传音性耳聋,是指外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因耳部传音系统的病理因素而发生障碍。常见的病因是中耳炎,也有一些孩子是先天的畸形,比如外中耳发育畸形等。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指耳蜗螺旋器病变,不能将声波变为神经兴奋,或神经及其中枢途径发生障碍不能将神经兴奋传入;或大脑皮质中枢病变不能分辨语言。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不能通过药物治愈,只能靠着后期的听力干预能让他听得更好。
混合性听力损失是指中耳、内耳病变同时存在,影响声波传导与感受所造成的听力障碍。混合性听力损失可由同一疾病引起,如耳硬化中期,爆震声导致鼓膜穿孔及内耳损伤,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发并发迷路炎等,病变同时或先后累积耳传音和感音系统,使听力损失兼有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的特点。
听力损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儿童出现听力损失后,首先导致语言发育迟缓,比如发音不清、说话大舌头,甚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进而影响以后的入学、就业、婚恋等等;成人出现听力损失后,会直接影响日常交流、工作和生活;老年人长时间语言交流障碍,会造成性格孤僻、社交恐惧、自闭、抑郁、脾气急躁,甚至诱使老年痴呆的发生。
听力损失的成因
听力损失的病因繁杂,概括有先天性原因和后天性原因。
先天性原因
先天性听力损失由遗传性或非遗传性因素导致。
?遗传性因素
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所致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非遗传性因素
?孕妇感染风疹、梅毒或其它某种感染;
?出生窒息(分娩时缺氧);
?妊娠期不当使用特殊药物(如氨基糖甙类、细胞毒性药物、抗疟药和利尿剂);
?新生儿严重黄疸,可能损害新生儿听觉神经。
后天性原因
后天性听力损失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生,其病因包括:
?病毒,如感染脑膜炎、麻疹和腮腺炎等;
?炎症,如外耳、中耳病变引起的中耳炎、听骨链损伤、耳硬化等;
?药物,如用于治疗新生儿感染、疟疾、耐药性结核病和癌症的药物;
?外伤,如头部或耳部受伤,异物阻塞耳道等;
?噪音,如机器和爆炸发出的工作场所噪音,音乐会、夜总会、酒吧等音乐设备声音;
?衰老,由于感觉细胞退化引起听觉系统老化。
如何预防和应对听力损失
总体上认为,一半的听力损失病例可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得到预防。专家建议预防听力损失的措施如下:
?进行免疫接种,预防麻疹、脑膜炎、风疹和腮腺炎等儿童期疾病;
?进行筛查,对孕妇进行梅毒和其它感染的筛查和治疗,对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早期听力检测和诊断;
?使用电子音频设备时,坚持60-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若使用耳机,尽量选择头戴式耳机。
?避免噪音刺激,在酒吧、演唱会、体育赛场等嘈杂场所,避免长时间逗留,减少接触噪音的时间。在高噪音环境工作时,要佩戴降噪耳机;
?避免使用有可能损害听力的特殊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肿瘤药物:顺铂、氮芥、博莱霉素等;解热镇痛抗炎药: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等;抗疟药:氯奎、奎宁等;利尿药:呋噻米(速尿)、利尿酸等;
?转诊高危幼童(如有家族耳聋史、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患黄疸或脑膜炎等),及早进行听力测评,并确保在需要时迅速诊断和进行适当治疗;
据听力损失的程度、类型、病因和发病时间的差异,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概括为以下:
轻中度听力损失如果无法通过药物或手术方式改善听力,待听力稳定后可考虑佩戴助听器。
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如果助听器佩戴无效或助听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中耳疾病导致的听力损失可采用药物或手术方法,改善外耳、中耳声音传导通路,提高听力。
内耳疾病导致的听力损失需要积极寻找病因,进行病因对症治疗,改善听力。
初审:英若娴
审核:李秀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