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经炎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侵袭第Ⅷ对颅神经前庭部的病毒性炎症或病毒感染后炎症。这种病理生理学机制并不一定准确。在患者中很少见支持该机制的病理学资料,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具有既往病毒性疾病病史。
临床表现前庭神经炎表现为一种急性、自发性、外周性前庭疾患,其特征为迅速发作的重度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和步态不稳。
体格检查结果符合急性前庭失衡:
自发性前庭性眼球震颤呈单侧、水平或水平-旋转性,注视时震颤被抑制,且注视不会改变震颤方向。快相眼球震颤向远离患侧方向跳动。
甩头试验阳性。当检查者将患者头部快速转向患侧时,患者的眼睛无法保持注视。在一项病例系列研究中,82%的患者出现这种表现。
步态不稳但仍可以走动。若患者倾斜或摔倒,其方向与眼球震颤的快相方向相反,即朝向患侧。
未见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例如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乏力、感觉缺失、面部下垂、肢体辨距不良。因耳石-眼反射失衡而可能引发垂直复视或眼球反侧偏斜,若出现这种症状则表明患者具有脑卒中史。
若只是单纯性前庭神经炎,患者的听觉功能保留;当该综合征与单侧听力丧失合并发生时,称其为迷路炎。
一项纳入例患者的研究表明,3种临床体征特别有助于鉴别前庭神经炎与脑血管事件。甩头试验正常、或反侧偏斜、或变向性眼球震颤这3种状况若出现其一,则脑卒中的诊断敏感性可达%,而诊断特异性达96%。
鉴别诊断对于因急性持续性眩晕而就诊的患者,首要鉴别诊断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侵袭小脑和/或脑干的血管性事件。由于复发血管性事件的风险相对较高,对所有具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都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性。
前庭神经炎和急性小脑病变之间的区别往往并不明显;急性眩晕患者往往感觉极度不适,且检查可能受限。当诊断尚未明晰时,可能需要行神经影像学检查。
引起眩晕最常见的脑卒中综合征是一种能够引发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延髓外侧梗死现象,被称为Wallenberg综合征:
同侧Horner综合征
分离性感觉缺失(同侧颜面部、对侧四肢和躯干的痛觉和温度觉丧失)
眼球运动异常
同侧角膜反射消失
声嘶与吞咽困难
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虽然在开展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后会发现这些体征往往较为明显,但由于眩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可能在临床状况中表现十分突出,因此患者和非神经专科医师可能忽视这些临床体征。
诊断前庭神经炎的诊断很大程度上基于临床资料。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试验。
若检查结果与外周病变不完全一致,或患者存在较明显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或存在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或眩晕伴有新发头痛,则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诊断。
治疗前庭神经炎可能的治疗包括采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急性疾病-特异性治疗、对症治疗以及前庭康复治疗。目前少有在前庭神经炎患者中进行这些治疗的正式研究。
在眩晕的急性期进行皮质类固醇治疗已经显示可改善急性迷路炎患者外周性前庭功能的恢复。
虽然甲泼尼龙治疗组的结局(通过冷热反应而测定)有所改善,但是该研究并未通过症状(如失衡以及慢性空间定向障碍)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来评估患者的结局。因此,皮质类固醇治疗能否带来长期的症状缓解还不清楚,尚需进一步的对照试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这些结果间互相矛盾且尚存在其他问题,但对那些据推断存在病毒性急性迷路炎的患者行皮质类固醇治疗似乎是合理的。我们常用的处方如下:泼尼松,疗程10日;在第1-5日时一日60mg,第6日40mg,第7日30mg,第8日20mg,第9日10mg,第10日5mg。
对症治疗—在前庭神经炎的最初数日,常采用对症治疗减轻眩晕、恶心和呕吐。包括止吐药、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以及苯二氮卓类药物。通常优先选择非口服的方式。应尝试较低剂量,根据需要逐渐加大剂量。
SRR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