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辨证要点以消渴,小便不利,吐水,身有微热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悸、眩、渴、烦、吐涎沫、口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浮弦。活用经方黄煌教授认为:五苓散是一首调节人体水液异常分布的方剂。水液的异常分布,《伤寒论》的注家们称之为“蓄水”证。但“蓄水”时水液并非仅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部位。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美尼尔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注:本文摘选自刘志龙《首经方方证要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