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名称
看了视频之后,大家有猜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是什么吗?没错,我们这次要讲的主题就是“老年人听力损失”。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据研究调查,预计到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因此,老年人群听力损失的防治工作不可不谓形势严峻、刻不容缓。所以不论是为了家中长辈、未来老去的自己,还是我们的社会,我们都有需要了解关于老年人听力损失的那些事儿。
PART
1:危害性
医生:你知道老年人听力损失会有什么危害吗?学生:我知道,主要是分为四点:
01言语交流能力下降02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下降03认知能力下降04避险能力下降PART
2:病因
医生:很棒呢,那小明知道它是怎么造成的吗?学生:这个就不知道了诶
医生:老年性听力下降的原因有主要分为两种,一个是自然的退化,另一个则是一些其它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听觉系统的老化也是基于细胞凋亡机制,老年性耳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病变主要发生在内耳。退化的速度快慢因人而异,年龄性老化并不是主要因素。
二其他因素
01疾病影响: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中耳炎等会影响外毛细胞及血管纹(tips:血管纹为耳蜗中的一种组织),从而引起听力损失。
○注:高血脂致听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血液较为粘稠,血小板聚集,以及小的脂肪栓等造成的内耳缺氧,内耳的血管得不到营养而受损。糖尿病对听力的损害的原因,可能是高血糖引起内耳迷路渗透压变化,引起毛细胞结构与功能受损;同时引起微循环障碍,影响内耳血液的供应,损坏了内耳的细胞功能,导致听力减退。
02饮食习惯:饮食中脂肪含量过高,会使脂质沉积,使微小血管变性,出现微循环障碍,引发老年性耳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摄入脂肪过多也会导致听力下降的噢~!03用药情况:有些损伤前庭神经或耳蜗听神经的药物,也会加速老年性耳损,严重者会导致永久性耳损。
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如:新霉素、卡拉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所以建议大家看病时要多与医生进行沟通,注意事项见于下文中的“预防保健”哦~)04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不正确的挖耳、长期接受噪声刺激等,对本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PART
3临床表现
问:那我们怎么知道患有了老年人听力损失呢?答:可以多多观察哦,老年人听力损失是会有一些临床表现的。
一、听力损失
二、言语识别能力下降
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言语识别率下降,表现为听得见但听不清、轻声听不清大声又嫌吵;同时由于听觉系统时域信息处理能力下降,在噪声环境下和快语速交流情景下,言语识别能力会明显下降。
三、耳鸣及其他临床表现
老年听力损失患者通常伴有耳鸣,多表现为持续性高调耳鸣,严重者可影响睡眠质量,出现互为影响的恶性循环。此外,听力损失与老年人跌倒概率增加相关。如前述,患者常伴有孤独、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以及认知功能下降。
PART
4干预方法
学生:哦~那我回去要注意观察一下了,那我们又应该怎么应对老年人听力损失呢?医生:这个就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保健的工作,并在听损发生时适宜的干预方法了。】
(1)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远离噪声并要加强对全身慢性疾病的管理。
(2)减少危险因素1.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因为老年人群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发生明显多于年轻人群,且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加大(通常老年人都会患上不止一种疾病,所以家属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呢!),故建议老年人服药前需咨询医生,尽量规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耳毒性药物。
2.避免噪声损伤:
高强度、持续性噪声会对人耳造成伤害,导致耳聋、耳鸣等。加强噪声防护应该从年轻做起,预防因突然爆震引发的听力损伤,根据需要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以及避免娱乐性噪声损伤。
PART
5干预
老年听力损失的治疗和干预与其病因密切相关。首先强调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同时按照听力损失程度选择适宜的干预方法。早期以药物和聆听训练为主,效果不佳时酌情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若家中老人出现以下现象,需要引起警惕和注意!!:1:无原因的出现双耳平均听力一年不如一年,随着症状加重会出现同陌生人交谈时只能听到对方说话声音,但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2:面对面交谈时,早期的耳聋患者经常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
3:打电话时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听不清楚电话筒里传来的声音。
4:而无论何时,他们自己说话的音量常会不自觉地加大。
5:对于他人之间的交谈,哪怕是近在咫尺也经常难以听准,对话时需别人重复所说的话。
6:常被家人抱怨电视声音开得很大。
7:此外,有些耳聋早期患者和男性交谈时比女性容易,有些则正好相反。
8:特别是高频率(高音调)的声音,像小孩子的声音,鸟叫声等会听不到。
9:有部分病人伴有耳鸣,环境越安静耳鸣越重,后期可出现头晕,精细动作不协调,记忆力减退,办事精力不集中。
关爱老人,让爱心接力。参考文献:老年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专家共识()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图片:金溪、温梓涵
编辑:杨嘉仪
指导老师:刘佳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