谿谷结构的现代解剖学印证


谿谷系列之四

“谿谷”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论述人体时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原文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在该文中出现的脏腑、经脉、气穴、谿谷、骨、分部等一系列概念中,除谿谷之外《内经》具有专篇进行论述,如《素问》中脏腑相关多篇,《灵枢?经脉》,《素问·气穴论》,《灵枢·骨度》,《素问·皮部论》。谿谷与这些概念并列出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现存《内经》中并无对其进行专篇论述,后世的专题研究亦为鲜见。笔者曾于年撰文[1-3]对“谿谷属骨”理论进行阐释,确定了“谿谷属骨”是《内经》在阐发骨相关疾病中,叙述其病位、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的理论核心;而“谿谷”则是这个理论核心中的核心结构概念。作为如此重要概念的谿谷,由于缺乏经典的系统描述,历代文献又无专题的报道,其结构特征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疑惑。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对于系统地归纳总结中医相关理论带来了困难,增加了进一步使用相关理论来指导现代的中医临床研究和诊疗的不确定性。因此深入地探究谿谷的结构特征,系统地整理其相关理论,仍是具有挑战意义的工作。笔者在阅读外文文献时发现存在与《内经》谿谷结构相关概念惊人相似的记录,本着洋为中用,中西互益的观念,现特报道如下,以供同道参阅。

1.谿谷的结构特征structurecharacteristics

1.1谿谷肉会

经》原文对“谿谷”的解释见于《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溪谷之会”,另可参见杨上善所撰《太素》“分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并在文后注曰:“以下言分肉相合之间,自有大小。大者称谷,小者名谿”。考历代医家对谿谷的注释,多直接引用原文,诸注之中有张志聪所论最为详尽,曰:“此言肌腠之间,亦所以行荣卫者也。夫肉有大分小分,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内,皆有文理。然理路虽分,而交相会合,是大分处即是大会处,小分处即是小会处也。分会之间,以行荣卫之气,故名之曰谿谷”。由此,可以总结谿谷主要位于五体的“肉”的层次,其自身的结构特征为所在部位的分肉交汇形成。

1.2谿谷与孙络

五体的层次上看,孙络与谿谷分别从属于脉和肉的范畴[4]。《素问·气穴论》将谿谷与孙络并立于气穴之后进行论述,提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二者皆应一岁日之说,并进一步阐述孙络穴会“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谿谷穴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的功能。营卫二气在人体所循有异,各行其道,见《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单就谿谷肉会而言,是卫气行止的场所,如《素问·五藏生成》中记载:“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而《素问·气穴论》既分论孙络谿谷穴会,又合论其通行营卫,其意重在阐述穴会,即穴会包括了谿谷行卫气和孙络通营气的双重功能。进一步推论则为穴会之处拥有谿谷和孙络两重结构,《内经》多处条文提及谿谷、孙络、气穴数,并在《素问?气穴论》中提出“穴会”,说明谿谷和孙络与气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提示了二者在空间结构上的紧密关联。

1.3谿谷属骨

文义上看,“谿谷属骨”说明了谿谷在空间上与骨相连属;“皆有所起”则形象地描述了谿谷肉会附着于骨的结构特征。谿谷属骨表明了五体“肉”和“骨”的直接关联,另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首面与身形,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一文,反映了《内经》理论对于躯体部各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关系的认识。借由谿谷的特殊结构,与之相连属的各组织器官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谿谷通过冲脉、中焦与全身气血形成联系,又由于谿谷连属于骨,进而中焦、经脉中的气血对骨起着灌注营养作用;通过谿谷的联络作用,骨与人体的经脉、脏腑、气血津液产生了广泛的联系,其中以足阳明胃脉、足少阴肾脉及肾脏关系密切。这种联系,是建立在早期的解剖和长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总结,它将骨与经脉系统、三焦气血生化机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2]。

2外文文献的类似记录Similarforeignliteratures

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Taylor等通过显微解剖、造影灌注、放射成像等综合手段,系统地研究人体皮肤供给血管的形态、分布、联络等特征,提出了血管区(angiosome)理论,为外科尤其是显微外科皮瓣切取手术提供了基础支持。在其发表论文中存在以下描述,现翻译如下:直接的皮穿支在深筋膜紧系于骨或肌间隔,或大的肌内间隔之处的附近穿出其外层。(深筋膜的)这些固定的线形或面状区域也和人体皮肤的固定区域相对应。这些区域在瘦的,肌肉发达的个体身上更容易看到,表现为围绕着肌肉周边的沟槽(grooves)和谷地(Valleys)——尤其是在肌肉交错(interdigitate)的以下这些部位,如:发育完善的肌间隔或肌内间隔上方;关节屈面的上方;临近人体背侧和腹侧中线的区域;颅底周围,以及一些骨性突起的区域。血管从深筋膜的这些沟槽(grooves)和谷地(Valleys)流向身体凸起的表面,并在皮下产生分支。凹面和高点之间的距离越宽,血管就越长[5]。无论是动脉还是静脉,几乎没有血管穿过可移动的组织平面。静脉沿着可移动的平面平行走行,在这些组织紧系于筋膜或骨的位置穿出。静脉离开皮下组织,在表皮紧系于深筋膜的位置穿出。穿支的绘图研究很好地展示了这一情况——大的并且(分布)密度高的穿支静脉集中于以下区域:肌肉周边,尤其是在肌肉交错(interdigitate)的位置;发育完善的肌间隔上方,特别是在肢体,肌间隔集聚于纵向的一行;关节屈面的上方;临近人体背侧和腹侧中线的区域;颅底周围和眶缘;以及深筋膜固定于骨的位置[6]。Taylor确定了支直径大于等于0.5mm的穿支动脉,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报道了穿支静脉与相应的穿支动脉分布于相同区域,这些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后向皮肤供养,由此提出了血管区的新概念。在描述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层面附近的组织结构特点时,Taylor发现穿出点总是位于各组织层面无相互滑动的固定部位,位于肌肉的周缘,尤其是肌肉相互交错的位置,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谿谷肉会。并且在描述肌肉周缘的外部特征时,Taylor似乎鬼使神差般地使用了沟槽(grooves)和谷地(Valleys)这两个词,对照“谿”字本义为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谷”字的本义为两山之间的溪流[2],二者词义如此接近,几乎可以将grooves和Valleys直译为谿谷。

3讨论discussion

谿谷(一作溪谷)源出于《内经》,古代中医文献除直接引用相关原文以外,对其着墨极少,现代文献专题报道亦为罕见。目前随着中医理论学术发展的需要,谿谷以及相关理论逐渐引起了部分学者[1-3,7-9]的







































白癜风初期是什么症状
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yyy.com/jbzl/4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