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多动症的孩子会伴有感统失调,很多家长会问“感统”是什么,“感统”就是“感觉统合能力”的简称,感统失调是什么表现呢?今天,王小编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感统失调的相关知识。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人的感觉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与平衡统合系统、本体统合系统等。
(一)视觉统合失调
多数表现不喜欢阅读,即使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多字少字、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从而造成学习障碍。另外,这类患者在生活上还常常丢三落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生活无规律。
(二)听觉统合失调
多数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喜欢和别人讲话,丢三落四,记忆力差,经常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者下节课要带什么学习用具,他们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听不进去。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
(三)触觉统合失调
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在学习与生活中则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甚至怕剃头、怕打针。
(四)本体觉统合失调
多数表现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缺乏自信,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根本无法学习,更严重的是本体感不良的孩子,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由于舌头、唇部动作不佳,所以发音常常不正确;挫折感很多,没有创造力。方向感差,容易迷路,身体协调能力不佳,精细动作不良如扣扣子,系鞋带等。
(五)前庭平衡失调
拿东西不稳左右手不分,鞋子穿颠倒;方向感不明;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经常撞到墙、碰到桌椅;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怕黑;缺乏自信;笨手笨脚;喜欢爬高;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旋;怕爬楼梯或走平衡台;喜欢作弄人;浮躁又坏脾气;甚至由于中枢神经发良不健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及左脑组织判断、逻辑能力陷入混乱中;视听神经系统扭曲造成孩子在、玩球和划线上的困难;前庭感觉不良,会使儿童经常遭遇挫折,丧失信心,更容易养成恐惧、伤心、生气、过度兴奋等感觉,无法有效抵制及协调,使人格和情绪的健全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前庭感觉不良也会产生无法判断视觉空间的现象。空间感来自于身体和重力感的阻碍;前庭感觉不良的孩子很难有空间透视感,因此常无法判断距离和方向。写字时常把数字、字体或偏旁部首写反,甚至前后反读,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也会因太靠近人或碰撞他人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严重不良;前庭平衡失常的孩子更严重的问题是话多,而且又缺乏组织性,喜欢重复别人的话,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王小编友情提醒,以上是感统失调的表现,无论孩子还是成人或多或少都是有的,什么样的程度需要进行干预,还是要通过感统量表来进一步明确,所以不可自己妄下定论呦!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但对于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其原因包括:
一、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
二、环境因素
1.早产或剖腹产;
2.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
3.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4.缺少同伴群体;
5.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6.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7.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感觉统合失调四大原因
1、母体情胎因素
小家庭是近三十年来才兴起的现象,这是几乎从怀孕开始,胎儿就面临的生活环境。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妈妈们在怀孕时就缺乏足够的休息。工作、学习、生活的忙碌、焦虑、运动不够等都会影响胎位的变动,进而影响妈妈和宝宝的健康。西方一些女性吸烟、饮用酒、浓茶、咖啡、毒品等刺激物质也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阻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引起婴儿出生后触觉发育的不良。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等也是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2、早期环境因素
人类在母体子宫内胎位变动的过程中,触觉、前庭平衡等能力就已经逐渐发展。出生后,这两种感觉和视、听、味等感官不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进行“感觉统合”。感觉统合促使感觉神经的“交通”不致中断,所有的学习和动作才能顺利进行。但如果有下列这些现象,比如剖腹产;宝宝出生过程中颅脑损伤;在婴儿期,特别是七、八、九三个月期间内抱得多爬得少;婴幼儿期脑外伤;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缺少刺激;缺少小伙伴的交住;运动少以及宝宝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没得到锻炼发展等等,都会使感觉难以统合,从而造成感觉统合失调。
3、独生子女因素
相对而言,独生子女先天存在着缺少刺激,缺少伙伴交流的家庭环境。初生宝宝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最主要的是透过视听、嗅、味、触的感官来获得的。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嘴舌的味觉、皮肤接触及肢体活动的触觉等,都会将刺激的这些信息传入大脑,如同天线一样,这些感觉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以住孩子们无论是接受信息,讲话还是日常生活能力,习惯等大多是在兄弟姊妹群中或邻居伙伴中学会的,特别是平等、轮流分享、动嘴、动手、动脚等能力及合群性,人际的能力等都是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学习的。现代社会大多为核心家庭,兄弟姊妹减少,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熏陶的环境中,使宝宝在零到四岁间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就可能造成感觉统合的失调。
4、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不但伙伴少了,而且多数家长对他掌上明珠存在过分保护的问题导致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大及竞争激烈,父母用于工作的时间多于陪孩子的时间,而由祖父母或保姆代替.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加大,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营养的补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
感统失调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差、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出现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退缩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感统失调的孩子学龄前可能表现不太明显,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上和性格上慢慢表现出来:上课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成绩一般或很差,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吃力。感统失调的孩子到了青年期变化明显,有的智商很高,学习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却无法适应,很多方面发挥不出来,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出现困难,甚至终生受限、埋没于社会。感统失调的孩子外在表现都很正常,因此很难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感统失调的孩子10岁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一旦超过13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
感觉统合失调的对策
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多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1、对肌肉的动作训练通过对儿童进行翻滚、爬行、单杠、双杠等的训练,可以促进神经生理的发展与控制,使儿童的身体躯干变得更有力量,可以锻炼肌肉张力、动作与耐力。
2、节奏与韵律训练主要训练儿童拍球与跳绳、跳弹簧床,使个体在生活空间的动作更为精密与敏捷。通过这些训练,儿童能在手、眼、脚的配合与协调方面大为加强,在动作的速度、方向、力量与变化等方面,也会更加成熟。
3、平衡能力训练是个体对抗地心吸引力,维持自身动作与稳定灵活的一种动作能力。训练方式包括训练儿童单脚跳、用足尖走步、旋转身体等。
4、方向感的训练个体的运动固然有赖于其肌力、平衡作用和协调性,但如果无容身的空间及没有容身之外的可供动作的空间,则运动的现象无由产生。因此应当训练儿童指认方向、辨别左右的空间能力,可以通过让儿童指认上、下、前、后及左、右手足的各种动作的配合及丢接球的游戏,达到培养孩子方向感的目的。
在今后王小编还会推送一些感统训练的家庭小游戏来帮助这些孩子们,敬请期待!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白癜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