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药物可以治疗过敏,比如激素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immunotherapy,AIT),但面对过敏性疾病最先想到的一般还是抗组胺(antihistamine)。许多过敏患者(甚至是自我感觉过敏)都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组胺药物,抗组胺的滥用并不鲜见。抗组胺种类繁多,给药方式不尽相同。第一代抗组胺出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主要有苯海拉明、溴苯比丙胺、盐酸羟嗪、美克洛嗪等,因为其高亲脂性,容易穿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引起中枢神经的副反应,比如嗜睡,其实第一代抗组胺也叫镇静抗组胺(sedatingantihistamine),有时候也用于治疗失眠。目前使用的抗组胺大多为第二代或第三代,也叫非镇静抗组胺(non-sedatingantihistamine),因其疏脂性,大大改善了嗜睡的副作用,而且半衰期延长,服用次数减少。主要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非那丁等,如果使用剂量大,新型抗组胺也可以引起嗜睡或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
抗组胺主要用来治疗过敏性鼻炎或其他过敏,可以降低或减少过敏原引起的鼻塞、打喷嚏或荨麻疹等症状。很多抗组胺都是仿制药或非处方药物,价格相对便宜,不良反应较少,但是抗组胺药物一般只用于短期治疗,长期使用抗组胺应该咨询医生,而且慢性过敏性疾病比如哮喘、鼻窦炎、下呼吸道感染等并不合适使用抗组胺。
过敏原和肥大细胞上特异性IgE结合,释放组胺(histamine)等炎症介质,体内的组胺增加导致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内的体液渗透到组织,导致过敏症状,比如流鼻涕、流眼泪。抗组胺可以和组胺受体(receptor)结合或降低受体的活性,抑制过敏症状。市面的抗组胺有两大类,一类是H1-抗组胺(H1-antihistmaines),一类是H2-抗组胺(H2-antihistamines),H1-抗组胺和体内组胺H1受体结合,主要针对鼻部症状,比如鼻痒、流鼻涕、打喷嚏,内耳问题引起的头晕,失眠等,其常见副作用为嗜睡。H2-抗组胺和上消化道特别是胃的组胺H2受体结合,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胃酸逆流。H3-抗组胺和H4-抗组胺还没有明确的临床作用,仍处于研究阶段。
关于抗组胺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并不多,有限的文献都是短期临床试验,而且入组患者相对较少,长期服用抗组胺的疗效和安全性很少有报道。此外,65岁以上老人的临床数据也很少,老人服用抗组胺可能更容易引起嗜睡、排尿困难、口鼻咽喉干、噩梦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种人,其他人种的数据很少,而且药物对男女的差异也不清楚。一种抗组胺药物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很多患者感觉无效时会加大剂量或同时使用两种抗组胺药物,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这种情况应该咨询医生,更换其他品种的抗组胺药物。一些抗组胺药物不适合儿童使用,特别是4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使用任何非处方抗组胺药物,严重的副反应(比如抽搐)更常发生在幼儿身上。另外糖尿病、高血压、甲亢、心脏病、癫痫、肝肾疾病、怀孕、哺乳等也不适合用药,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最好咨询医生。
抗组胺只能减少过敏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过敏性疾病,停药后症状会重新出现。目前只有AIT是过敏性疾病唯一的对因治疗,但患者对AIT了解还不多,从罹患疾病到最后选择AIT平均需要十年时间,期间疾病加重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过敏患者最好尽早选择AIT。
References:
OtolaryngolHeadNeckSurg.;(1Suppl):s1
WorldAllergyOrganJ;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