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来自“医院听力眩晕中心”
听觉系统:人耳的整个听觉系统包括外周感受器和中枢分析器,是一个机械振动声学-神经生物学的系统。声音从外耳道进入,通过中耳的传音结构进入至耳蜗基底膜,引起基底膜振动和耳蜗外毛细胞兴奋,引起细胞生物电变化、化学递质释放及神经冲动的产生,通过听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至听觉中枢,经过多层次的信息处理,最后在大脑皮层引起听觉,如图。听力图的由来
目前临床评估成人听力损失程度和性质最常用的测试方法是纯音听阈测试,就是通过测试患者双耳从Hz-Hz范围不同频率能听到声音的最小听力级(能够引起听觉的最小有效声压级),将每个频率的阈值,连接成一条线,即称之为听力曲线图,也叫纯音听力图。那么听力曲线是如何来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听力零级和听力级两者之间的概念和转化.
听力零级(hearinglevel,HL):是根据一组听力正常的青年受试者(年龄在18-25岁)对刺激声(纯音)的平均主观反应阈(平均听阈)的声压级值(dBSPL)作为标准的听阈零级,称为听力零级。
听力级(hearinglevel,HL):以听力零级作为标准的声音计量单位称为听力级,用dBHL表示。
例如:一组听力正常的青年受试者其1kHz纯音平均主观反应阈是7.5dBSPL,以该数值作为0dBHL,那么1kHz60dBSPL的纯音给予受试者(病人)测试时,其声刺激强度可变换成(60-7.5=52.5)52.5dBHL。因此听力零级是作为测听刺激声的标准强度单位,也是听力计上表示测试听力损失程度时所给声音所采用的单位,记为0dBHL。因此将受试者测试所得各个频率的听力级连接成一条曲线,即称为听力曲线图。
下图是临床我们使用的听力曲线图的演变过程。
听力图中横坐标分别代表从~Hz的不同频率范围的纯音;从低频到高频(从左到右),声音逐渐变细。正常人耳能听到从20Hz~Hz的不同频率的声音,但人类言语声分布的频率范围主要在Hz~Hz;因此临床常规对这一频段进行测试,医生就可以根据曲线中每频率个点的值了解该频率点的听力损失情况,以确定有无听力损失。
听力图中纵坐标分别显示出从-10~dB的听力级强度,代表受试者(患者)能听到的测试信号(纯音)的最小强度,即听阈,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给予特定频率的声信号(纯音信号),测试患者能听到声音的最小声压级(SPL)。
听力图的结构剖析
在听力曲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2条不同标识的曲线,那么听力曲线上为什么标注有2条曲线呢?这主要是由于声音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内耳,一种是通过气传导途径,另一种是通过骨传导途径。
1气传导途径气传导途径,即气导,指:声波的振动被耳廓收集后,通过外耳道达鼓膜,引起鼓膜和听骨链的机械振动,镫骨底板的振动通过前庭窗而传入内耳(耳蜗)外淋巴。声波传入内耳外淋巴后转变成液波振动,内耳淋巴液的振动引起基底膜振动,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毛细胞静纤毛弯曲而产生毛细胞电活动,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激动螺旋神经节细胞,产生轴突动作电位。神经冲动沿脑干听觉传导径路达到大脑颞叶的听觉皮质中枢而产生听觉。气传导是人耳听声的主要传导路径。
2骨传导途径骨传导途径,简称骨导,指:声波通过颅骨直接传导到内耳(耳蜗)使内耳淋巴发生相应的振动而引起基底膜的振动,之后的耳蜗毛细胞的听觉传导过程与上述气导传导过程相同。
也就是说,气导听力代表从耳廓开始到大脑听皮层整个听通路的听力情况,而骨导代表的是从耳蜗开始到大脑听皮层的听力情况,不包括外耳和中耳,反应不了外耳和中耳病变情况。
既然气导是人耳听觉的主要传播途径,那为什么还需要进行骨导听阈测试呢?
由于骨导是声波振动后通过颅骨直接作用于内耳外淋巴液,因此通过骨导测试可以直接了解耳蜗的听敏度,使刺激声绕过外耳及中耳直接作用于耳蜗(也就是说,气导听力代表从耳廓开始到大脑听皮层整个听通路的听力情况,而骨导代表的是从耳蜗开始到大脑听皮层的听力情况,不包括外耳和中耳,反应不了外耳和中耳病变情况)。因此,临床上医生可通过比较气导和骨导听阈,来确定听力损失的类型,了解耳聋的性质。在听力图上看到的两条曲线,即:骨导听阈曲线和气导听阈曲线,用不同的符号来显示,记录符号如下图显示。各频率间的气骨导听阈用线连接,如听力计给出的最大声输出仍无反应,则该测试频率不连接。右耳用红色,左耳用蓝色显示。
听力图上不同符号代表的临床含义
丹麦国际听力中国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