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凡尼罗伦佐贝尼尼
再续辉煌罗马四百年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GiovanniLornzoBrnini
·12·7-·11·28
文章
苇间风
转载需注明来源
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他生于年,在82岁生日的几天后去世。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世界之光。巴洛克建筑雕塑之父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
贝尼尼有着超乎时代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面对新教进攻、已经丧失了半个欧洲的信仰版图的罗马教廷所急需的一种能力,他们希望用这种恢弘瑰丽的艺术将人们重新聚集在教廷的怀抱中。所以,当贝尼尼一出现在罗马,便被众多枢机主教和历任教皇委以重任。23岁时,贝尼尼就被教宗格里高利十五世加封为骑士。
教皇乌尔班八世
于是教皇乌尔班八世说:贝尼尼你真是幸运,能见证我成为教宗,但更幸运的是属于我的时代能有你。
圣彼得巴西利卡·广场·华盖·圣座
广场
圣彼得巴西利卡广场
巴西利卡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基督教沿用了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今天在天主教中,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赋予“宗座圣殿”的头衔;宗座圣殿的拉丁语即与巴西利卡同字。
圣彼得巴西利卡前环绕广场的柱廊是贝尼尼建筑中的作品之一。贝尼尼设计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图案,而连接教堂处则为一梯形前庭。他用这种形式比喻教堂是母亲,两臂作环抱状。
圣彼得广场柱廊设计初稿
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年),由贝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吨)。
青铜华盖
镀金青铜华盖
年,新教皇乌尔班八世即位,令25岁的贝尼尼为他建造陵墓。并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教堂制作一个豪华的青铜华盖。这件青铜华盖体型巨大,有五层楼高,显得十分宏伟,是整个圣彼得巴西利卡的视觉核心。华盖象征的是教宗的权威,在重大宗教活动中,只有教宗才能登临华盖下方的祭台主持仪式,华盖的地下是圣彼得的埋骨处。
贝尼尼的设计完全颠覆了文艺复兴时期典雅纤细、对称端庄的古典传统,四根螺旋形立柱像是被强力所扭曲变形,顶端尖顶曲线夸张,显示出一种无穷的律动。华盖整体堆砌满了各种人物和纹饰,都以金箔覆盖,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贝尼尼对于收尾工程最有独创性的贡献是用4位天使支承上方的宝球与十字架构造。华盖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一种慑服心灵的野心。
圣座
圣座
圣彼得宝座,是贝尼尼设计的最华丽的一件宗教装饰作品。宝座是在中世纪木制教宗宝座上加青铜镀金面制成。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贝尼尼不仅给椅子装饰了外表,而且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后堂中为参诣该大教堂开创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宝座的外观是由4位鼎鼎大名圣徒的青铜像支撑,即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安布罗斯、圣阿塔纳修斯、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和圣奥古斯丁。上方有云端天使们的金色光轮和绘在椭圆形窗户上的圣神散发的光线。圣神显现所靠的天然照明变成上帝的慈悲通过教堂源源不断流遍整个世界的可见的象征。
天使·圣徒·神话大理石在贝尼尼的手中,似乎能迸发出灵魂,有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真实
神话
贝尼尼塑造的人物善于在固化的大理石中捕捉一瞬间的动感。这样的特点在他以《阿波罗和达芙妮》为代表的一些列神话题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阿波罗和达芙妮
取材于希腊神话,情节来自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故事,描绘的是太阳神阿波罗向河神女儿达芙妮求爱的故事。爱神丘比特为了向阿波罗复仇,将一支使人陷入爱情漩涡的金箭射向了他,使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同时,又将一支使人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姑娘对阿波罗冷若冰霜。当达芙妮回身看到阿波罗在追她时,急忙向父亲呼救。河神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在阿波罗即将追上她时,将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阿波罗与达芙妮近景
雕像像表现了阿波罗的手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瞬间。两人都处在乘风奔跑的运动中,身体轻盈、优美。达芙妮的身体已开始变成月桂树,行走如飞的腿幻化为树干植入大地,飘动的头发和伸展的手指缝中长出了树叶,即使是她最柔软的双乳也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但达芙妮的整个身体仍具有凌空欲飞的姿态,手臂与身体形成了优美的S形。她侧着头,目光由惊恐变为麻木,具有使人怜悯的感。阿波罗眼睁睁地看到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神情由惊讶转为悲伤,却无力挽回。他的一只手仍然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另一只手则向斜下方伸展,同达芙妮的手臂形成一条直线,使整个雕像有一种动荡的感觉,充满了表现力。
普鲁托与帕尔赛芙涅
这件作品描述的是冥王在抢劫少女时激烈争斗的情景。作品中突出了两种力量的对抗:一个强壮有力,在这场力量的争斗中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柔弱惊恐,带着绝望的目光企图摆脱厄运,是被掠夺者。这二者的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普鲁托与帕尔赛芙涅近景
贝尼尼对这幅作品别具匠心,普拉东抱着珀耳塞福涅在狂奔,而少女则以手推他的头,并在哭号挣扎。作者继承了古希腊的雕刻传统,同时又成功地表现了动感和现实感。从细节上看,冥王由于用力而致使手指几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肤的深深凹陷,少女由于绝望而落下的一滴晶莹泪珠,在空中无助而挥舞的手,和因惊惧而翘起的左脚拇指,都强烈地反映了掠夺的主题,突出了对观众的视觉刺激效果。
天使
圣天使古堡
圣天使堡前的桥梁及其装饰天使雕像是贝尼尼的另一件杰作,从桥的南端走向北端,一共有十座天使的雕像皆由贝尼尼设计。这桥在很多电影里也有出现过。其实桥南端的八座都是由贝尼尼的徒弟按其设计图纸所塑建,只有紧靠古堡的两尊天使是贝尼尼亲自雕刻的。
天使
圣徒
圣徒题材最作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圣德列萨祭坛》。
贝尼尼的这件作品是巴洛克雕塑教科书级的范例。作品将巴洛克时期追求戏剧性、装饰性的特点诠释到了极致。贝尼尼着重表现了圣女雕像(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
圣德列萨祭坛细节
但这尊作品并不仅仅用来装饰,经典的是贝尼尼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他刻画出了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被上帝垂青的病态幻觉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
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德列萨,他与德列萨的仰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贝尼尼领悟到圣徒德列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女渴求爱情的秘密,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也许这才是作品中真正的伟大之处。
圣劳伦斯殉教
这幅作品是贝尼尼16岁时完成的作品《殉难的圣劳伦斯》。雕塑的形体处理、动态安排以及对大理石的驾驭能力都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少年所为。《殉难的圣劳伦斯》引起了罗马红衣主教波尔盖兹的注意,随即把贝尼尼揽入门下。
四河喷泉
《四河喷泉》是贝尼尼为罗马篷·腓力教皇的宫殿设计的喷水池。“四河”指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多瑙河、恒河、尼罗河、普拉达河,同时这四条河流又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四块大陆:多瑙河表示欧洲,恒河表示亚洲,尼罗河表示非洲,里约·德·拉·普拉达河表示美洲。在这里,作者用四个大理石人体雕像象征了四条河流,中间是假山和一个埃及式的方形花岗岩尖塔,寓意着天主教在全世界的胜利。雕塑的下方环绕着巨大的水池,水池中央用石灰岩堆砌成假山,喷泉的出口都设置在其中。
象征非洲尼罗河的裸体老人用手扯着一块头巾,将脑袋严严实实地遮住,可能是非洲气候太炎热,用头巾遮挡流火般的紫外线;也有人认为是不明白尼罗河的源头。在老人的右侧,刻着棕榈树,这是非洲典型的树种。
象征欧洲多瑙河的老人裹着头巾,须发翻卷,其脚边是一只口吐喷泉的雄狮。多瑙河伸出他的双臂迎向一面盾牌,盾牌上刻有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还有象征英诺森十世的徽章,三朵百合和一只代表圣灵的鸽子。
象征亚洲的恒河是个身材魁梧的老人,手持长长的船桨,斜身侧坐,目视远方,象征恒河之水源远流长。一条腿翘起搁在树枝上,旁边有一匹白马,是明显的佛教暗示。
象征美洲普拉特河的老人是一个黑人形象,他一手撑地,一手高高挥动着。他坐的岩石上散落的金币,表示美洲丰饶的矿产资源。他的眼睛注视着方塔塔尖上的鸽子,似乎表明天主教必将统治美洲。
本文由苇间风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白癫风医院白巅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