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常年被眩晕折磨的患者,躺下或坐起来都会晕得天旋地转,但做遍了所有检查都找不到原因
这类眩晕症是可能由“耳石”错位引起的,但却很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久治不愈
对付这种眩晕,吃药打针都没用,关键要找专业人士手法复位,并且改变睡眠习惯预防复发
文/记者黎蘅通讯员许咏怡
医学指导/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高聪教授
管家说:坐着晕、躺下晕、转个头也像上天入地、翻江倒海……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更奇怪的是,只要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头晕的感觉就像被人按动了另一个开关,骤然间就消失了。这到底是什么病?这些患者看了骨科、神经科、内科、外科……始终找不到答案。
原来,始作俑者竟然是耳朵里面的一粒小石头,它跑错了位置,扰乱了耳朵里掌管平衡的半规管功能,从而导致了眩晕。
所以,这类头晕只要找对了治疗门路,医生用轻巧的手法一复位,马上见效。
案例:晨起犯晕吐个不停
提起上个月经历那一场头晕的折磨,周女士坦言“终身难忘”。那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早晨,周女士像往常一样起床,“可一坐起来就觉得天旋地转,好像满世界都在晃动。”周女士吓得赶紧躺下来,没想到躺下之后晕得更厉害。
头晕可大可小。周女士不敢怠慢,医院求诊,医生诊断为颈椎病,给她做了手法复位和理疗。然而周女士还是晕,“每次都是躺下和坐起的那一瞬间就晕,那种感觉很可怕,我足足一个星期都不敢躺下睡觉,夜里都是斜靠在床上入睡,痛苦不堪。”这种眩晕症足足折磨了周女士半年之久,她笑言自己都成“坐睡族”了。
杜先生的遭遇和周女士有点相似,不过他更惨,这种眩晕折磨他已经两三年了。最近,杜先生又犯病了,跟以前一样奇怪的是,他每次都是在早晨起床时开始犯晕,还全身冒冷汗,吐个不停。但他只要坚持一个姿势不动,不到一分钟头就不晕了,可是,躺着一转头马上又开始头晕。开始时,家人担心他“脑中风”,医院做了颅脑CT、MRA、脑超等,都没查出问题。他们又以为是颈椎病,拍了片也都没有问题。也有医生怀疑是脑供血不足,打了几天通血管的针,也不见起效。杜先生被这个头晕折磨得寝食不安,人都瘦了几圈。
最近,杜先生经熟人介绍到广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该科科主任高聪教授听了杜先生的描述后,认为他的头晕是由“耳石症”引起的,将他转介给了专门做此类头晕治疗的专家。经过该院解龙昌博士的复位治疗,杜先生当天回家就不晕了。
70岁以上老人
五成以上曾遭“耳石症”
事实上,临床上类似周女士和杜先生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据高聪介绍,医学上“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见于40~6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高聪说。“耳石症”的发病率极高,在日常门诊的眩晕病人当中,耳石症患者约占17%,高于脑卒中、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等引起的眩晕。而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大约50%出现过至少一次耳石症。
那么,人的耳朵里怎么会有“石头”呢?耳石在人体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高聪解释说,人的内耳结构中包括两个与平衡功能有关的囊,即球囊和椭圆囊,主要功能在于感知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刺激,以保持人体在静动态下的姿势及运动平衡。这两个“囊”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耳石膜,膜上粘附着一层碳酸钙结晶,这些就是耳石。“耳石是一些非常小的晶体,正常情况下是附着在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它们就有可能掉入与椭圆囊相连的三个半规管中。掉入半规管中的耳石会随着头位的变化而发生位置的改变,导致内淋巴的流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
由“耳石”错位导致的眩晕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不过也有为数较少的嵴帽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以上。高聪说,这种眩晕症状的出现常与人体位置变化有关,且持续时间短暂,因此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高聪教授提到,“耳石症”虽然发病率高,但却非常容易被误诊,“有许多患者辗转了神经内科、心血管科、脑内科等多个科室,尤其被误认为是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花费巨大也没得到确诊。也有的患者被认为是美尼氏综合症,即俗称的‘耳水不平衡’。”
“耳石症”
常在早晨起床时发生
高聪说,“耳石症”主要表现为:当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为主的眩晕,有时还会伴随着恶心、呕吐,但不伴有耳鸣及听力减退。常在晨起、夜卧、床上左右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甚至有的在美容、在医院做B超或CT时出现。而此时患者只要保持某一姿势不变,眩晕就会在数秒至数十秒内消失,重复动作时眩晕可再次出现。耳石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幼儿及儿童却极为罕见,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耳石症’因事发突然,除眩晕症状外还会给机体带来惊恐、紧张、不敢行走转头、不敢卧睡等,给患者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高聪指出单纯的耳石症对病人无生命危险,其治疗效果也相当肯定,改变睡眠姿势可以很大程度预防复发,不必过于担忧。
“耳石症”或与骨质疏松相关
高聪指出,到目前“耳石症”的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也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
(1)耳石病:耳朵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时,椭圆囊囊斑发生变性,耳石膜上的耳石脱落并进入半规管,三种半规管均可受累,其中后半规管最多。
(2)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椭圆囊囊斑上的胶质膜因营养障碍而变薄,耳石脱落并进入半规管。由于“耳石症”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而这些人不多不少都会有一些血管问题,所以往往在首次因为眩晕就诊的时候被误诊为脑中风前兆或者脑供血不足等。
(3)头部外伤或耳部手术: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可致本病;某些中耳手术如镫骨手术时,可因局部压力或镫骨足板镶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4)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性疾病、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而致发病。
(5)骨质疏松症:国外研究中老年女性“耳石症”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而正常对照组仅为4%,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与“耳石症”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联系。
治疗:主要靠手法复位
“耳石症”治疗不靠打针、吃药,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法复位,“就是把耳石从半规管中旋转出来,重新回到椭圆囊中,从而治愈这种疾病。”如果患者可以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很快就会好转。
高聪说:“当然,对于首次出现眩晕的患者,为慎重起见,我们还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先排除其他也可以引起眩晕的疾病,例如脑中风、脑梗塞等。而如果是第二次发作的病人,一般直接接受手法复位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复位手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不少技术含量,必须由专业医生来执行,目前广州地区的中山二院和广医二院均有开展这方面的治疗。
高聪还提醒,接受手法复位后,有10%~15%的病人以后还会复发。为减少复发,在复位治疗后应嘱咐患者(1)须保持健侧卧位1周,(2)同时养成高枕睡眠的习惯。如果反复发作,或者手法复位无法成功,则要考虑手术治疗,主要手术方法包括半规管阻塞术、单孔神经或前庭神经切断术等。
值班管家:黎蘅
如果您喜欢今日内容,欢迎转发给亲朋好友,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