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病人往往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外界或自身晃动不定。大部分的眩晕或头晕病人在内科、神经科、耳鼻喉科反复就医,许多病人都没有得到病因学方面的明确诊断。反复慢性发作的眩晕已经成为困扰病人与家属的棘手问题。部分未经专业训练的医生也对眩晕问题没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误诊误治不在少数。眩晕的诊断首先要正确区分是中枢性眩晕抑或周围性眩晕,本文对会导致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进行阐述与就一般治疗对策作简要介绍。
一、导致中枢性眩晕的病变部位在什么地方?
大脑的额叶、颞叶、丘脑损害都会出现眩晕症状,脑干和小脑损害则更容易发生眩晕症状。简单地说会发生眩晕的中枢部位是以脑干的前庭神经核为核心,大脑皮层至前庭神经核的支配纤维以及前庭神经核至小脑、丘脑前庭神经外周部分的纤维受损均是产生中枢性眩晕的原因。
二、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
1、后循环缺血:供应内耳、脑干、小脑的血流供应来源于大脑的后循环系统,当后循环系统的血管出现缺血或闭塞时就会出现眩晕症状。常见症状有眩晕、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肢体瘫痪、麻木等。后循环狭窄出现短暂性眩晕反复发作,脑血管彩超、椎动脉彩超、CTA、MRA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发生狭窄、供血不足的病变脑动脉。
2、后循环梗塞:脑干、小脑等后循环血管发生闭塞后出现后循环梗塞,一般都会出现眩晕,同时有固定的肢体无力、偏瘫、麻木、吞咽困难等症状。
3、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5%病人首发症状为眩晕,50%在病程中有眩晕的症状。其主要原因是病灶位于前庭神经核。多发性硬化症还往往会出现视力下降、行走不稳、肢体无力等多种症状,反复发作。磁共振、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偏头痛:偏头痛在女性中发病率为18-29%,男性6-20%,儿童4%.约25%的偏头痛患者曾有眩晕发作。偏头痛中有三种类型会发作眩晕。(1)基底动脉型偏头痛:60%眩晕是头痛的发作先兆,一般先眩晕后头痛,眩晕出现历时5-60分钟。(2)偏头痛性眩晕:是由于偏头痛导致的前庭功能障碍,即先头痛后眩晕。(3)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发病年龄1-4岁,突然发作的眩晕、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发作时间小于半小时。反复发作、自发缓解。
5、脑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前庭神经核附近的各种脑肿瘤均可出现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三、中枢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1、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与后循环梗塞都属于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范畴。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脑血管扩张药物;控制眩晕主要是使用前庭稳定药物;康复手段如体外反搏治疗、小脑顶核脑电治疗等措施对眩晕症状也有良好效果。
2、多发性硬化症与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症急性期主要使用大剂量类固醇冲击疗法、大剂量静丙静滴治疗。慢性期的眩晕症状也可以使用前庭稳定药物,微循环改善药物及体外反搏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主要使用钙拮抗剂、培他司汀等药物,曲谱坦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也有较好疗效。
3、脑肿瘤:脑肿瘤引起的眩晕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部分重要结构附近肿瘤难以切除可考虑γ—刀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三、五上午,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