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外科自年Frazier首次经后颅窝入路切断第Ⅷ颅神经治疗梅尼埃病以来,已有余年历史,是耳外科学中古老而又重要的章节。由于大部分眩晕疾病病因不明确,致病因素持续存在,病变或缓或急持续发展,导致反复而频繁的眩晕发作,给患者带来严重困扰,成为患者急于去除的主要症状。因此以往眩晕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以控制眩晕为目标,通过阻断异常的前庭传入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眩晕外科的主要手术方式可概括为三类:一是针对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的手术,如内淋巴囊手术、上半规管裂修补术、前庭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等;二是针对前庭传导通路的阻断性手术,包括前庭神经切断手术、迷路切除术、半规管阻塞术等;三是以恢复受损的前庭及耳蜗功能为目标所进行的前庭与听觉功能的重建手术,包括人工前庭植入手术、伴或不伴迷路手术的人工耳蜗植入等。随着新的诊断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对外周性眩晕疾病的认识正在深入,一些新的外周前庭病得以发现,如年Minor等发现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并提出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新近有学者报道了一组“非可见裂孔的耳囊综合征”的病例,其临床症状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相似,但在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中却找不到裂孔或裂隙,而应用“圆窗封闭术”后患者眩晕、畏声及精神症状均得到了很好控制。前庭植入手术的临床应用使眩晕外科治疗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手术以提高患侧前庭功能,使双耳前庭功能平衡一致达到控制眩晕的目的,这一方法已在美国应用于梅尼埃病患者,同时也给双侧前庭损伤的治疗带来希望。当前眩晕外科除了 眩晕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包括内淋巴囊手术、上半规管裂修补术、前庭神经切断手术、半规管阻塞手术、迷路切除术、前庭植入等。
内淋巴囊手术由Portmann于年首创,主要用于梅尼埃病的治疗。其机制是试图通过减轻内耳的压力或改善内淋巴积水来控制眩晕发作,分为内淋巴囊减压、引流、分流等手术。内淋巴囊手术从创始到现在,历经一个世纪的临床实践,尽管在过去的20年中屡受质疑,但大量确凿的临床资料证实,内淋巴囊手术控制眩晕的总有效率为60%~80%。由于其手术方式符合生理要求,破坏性较小,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多数学者倾向于把内淋巴囊手术作为首选的外科治疗方式。最近Saliba等报道,通过阻断内淋巴导水管治疗35例梅尼埃病患者,眩晕完全控制率可达96.5%。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是年才认识到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或压力诱发的眩晕发作,在高分辨率颞骨CT上可见上半规管的骨质缺损,手术主要通过中颅窝或乳突径路找到上半规管裂孔位置,以骨粉及筋膜覆盖而达到治疗目的。然而在临床上仍有不少数量的病例,其发作表现极似上半规管裂综合征,但在影像学检查或手术探查中找不到上半规管裂的位置,有学者对这类病例采用“圆窗封闭”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前庭神经切断术控制眩晕的疗效十分确切,可高达98%,还可同时保存听力,神经切除可经中颅窝入路、迷路后入路和乙状窦后入路实施,但手术技术复杂且风险相对较高。迷路切除术控制眩晕有效率可高达97%,但必须以牺牲听力为代价,仅适用于无实用听力的患者。
半规管阻塞手术最早应用于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近年来开始尝试治疗梅尼埃病。年Charpiot应用水平半规管阻塞术治疗28例梅尼埃病患者,有效率为75%。国内殷善开等报道应用三个半规管阻塞术治疗3例内淋巴囊手术后眩晕复发的梅尼埃病患者,眩晕均得到了控制。樊兆民等对半规管阻塞术治疗梅尼埃病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目前已有超过例手术患者,短期随访眩晕控制率达%,其中49例患者经过3年以上远期随访,眩晕控制总有效率1OO%,临床实践表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远期疗效确切。在半规管阻塞的同时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是梅尼埃病治疗的最新进展,目的是在控制眩晕的同时重建听力,并减轻耳鸣,目前国内樊兆民研究小组已有5例临床应用,初步观察效果良好。前庭植入器是一种类似于人工耳蜗的电子装置,由一个刺激器和三个电极组成,通过乳突径路手术将三个电极分别插入三个半规管,以达到刺激前庭提高前庭信号输入的目的,将给双侧前庭损伤患者的治疗带来希望,年在美国已将此技术小范围用于临床。
从以往控制眩晕为目标到同时改善听力及减轻耳鸣,现代眩晕外科的理念已发生了重大转变。眩晕外科的广泛开展也为前庭生理、病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机会和条件。回顾过去20年间国内外眩晕外科的发展历程,我国缺乏较为规范的大宗病例研究,已明显落后于国外。在现代眩晕外科的治疗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机遇期,我国耳科学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进取,推动新的眩晕外科临床研究。
《中华耳科学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本刊诚约涉及耳科学领域的论文,欢迎作者登陆杂志主页 编:853
联系-/-
E-mail:zhek
sina.北京白殿疯医院哪个好白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