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颈源性眩晕颈性眩晕顾名思义是因为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颈源性的眩晕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对于其命名,曾有过颈后交感神经从综合征,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征,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诊断颈源性眩晕需要特别谨慎,必须具备确切的临床或(和)影像学上的证据。但是目前颈性眩晕诊断的滥用十分严重,不少人将与椎动脉无关的颈椎增生,甚至颈部疼痛,头晕或头昏等临床表现者,按照颈性眩晕来诊断和治疗。我国与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上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目前并没有完全明确,主要的假说有如下1交感神经刺激学说:颈交感节及其纤维分支受刺激→节后纤维释放儿茶酚胺等缩血管递质→椎动脉收缩,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椎动脉压迫学说:横突及周围组织狭窄;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变,突出;颈椎不稳及寰枢椎病变;椎动脉畸形,椎动脉病变,颈椎畸形等3.颈部运动感受器学说:寰枕关节及颈1-3关节囊,颈部肌肉的颈椎附着处存在本体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颈部的本体感受器对对眼睛运动及身体姿势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颈椎生物力学与颈性眩晕的关系颈椎的生物力学功能:负荷的传递,三维空间的生理活动和保护脊髓,神经。颈椎内部稳定因素:颈椎的三柱结构——指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及韧带颈椎外部稳定因素:指颈椎周围的肌肉颈性眩晕的众多发病病因中,普遍认为颈椎失稳是最常见的重要因素(先天因素,劳损退变,外伤等),单阶段或者多节段的异常活动,对椎动脉及其周围交感神经造成压迫和激惹,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眩晕。有学者报道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发现颈椎不稳高达78%,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颈椎生物力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在稳定性的研究上,目前随着对颈椎疾病的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颈椎周围的肌肉功能对颈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非常重要。就是说颈椎的内在稳定(骨性结构提供的静态稳定)是必须条件,外在稳定(周围肌肉提供的动态稳定)是必要条件。所以,颈椎肌肉功能的锻炼不仅可以对延缓颈椎退变,还可以弥补内部稳定的不足。相反,如果颈部肌肉无力,则难以维持颈椎的外在稳定,造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失衡,加剧病理变化。参考文献:1.赖晓敏,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粟秀初,孔繁元等,黄如训等,有关眩晕诊断中的几个问题再认识,中国精神病杂志(J),年第36卷第12期3.李永军等,颈源性头痛头晕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医疗前沿(J),年10月第3卷第20期4.李峰,娄思全,颈性眩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年第20卷第3期成都思博睿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大概需要多少钱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