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作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听力暂时丧失、耳鸣、眩晕、耳痛、恶心、耳塞堵感等。其病因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循环障碍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及膜迷路破裂学说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该类疾病,治疗原则以改善微循环、神经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为主[1]。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改善微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等对内耳起作用[2]。
临床上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首选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的传统给药方式是全身给药。其有效率可达到90%左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但由于存在血一迷路屏障,而且蜗总动脉为终末动脉,一旦发生阻塞缺乏分支吻合的代偿,因此全身给药很难达到内耳有效的治疗浓度。要维持内耳有效的治疗浓度,就必须长期大量用药[3]。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出血或穿孔、伤口不愈合、诱发或加重感染、内分泌功能紊乱等诸多并发症。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病、胃溃疡等患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是相对禁忌证。
鼓室给药,可避开血一迷路屏障,可致鼓室内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具有靶点明确、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全身应用激素的副作用,展现出一定的优势[4]。但它作为一种有创的操作,也存在着感染、鼓膜穿孔、眩晕、听力损伤后遗效应等风险,使其临床应用受限[5]。
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是局部激素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也逐渐得到临床研究的重视,同时又避免了鼓室给药药物浓度不易控制以及疗效不稳定等弊端。经耳后沣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与静脉用药组疗效水平相当、操作简单,安全可靠[6]。耳后注射给药作为近年来常见的给药方式,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微循环网络结构。耳后血液回流至耳后静脉,一部分经乳突导静脉汇入乙状窦,乙状窦与淋巴囊远端通过结缔组织紧密相连,内耳淋巴囊周围微静脉与内耳形成错综的网状结构。经耳后注射给药后,药物可通过这一微循环网络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疗效,具有局部给药作用。②避开BLB。耳后给药避开屏障的阻隔,直达病所,可减轻全身应用的副作用,受益人群较广。③副作用小。耳后注射减少了穿刺的危险,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严重感染、局部内耳损伤及副作用的后遗效应[7]。
综上所述,面对当今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以及全身激素应用的禁忌、并发症屡发时,我们有必要拿起新型武器——耳后激素注射,它的治疗效果优于或者等价于全身给药,尤对于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效果尤为显著[7],对于糖尿病患者更是最优选择,对血糖的影响甚小,全身并发症少,可明显降低全身激素以及鼓室注射的并发症以及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卢信民,突发性耳聋早期治疗中激素的应用及疗效评估报道.中外医疗,(09):第86-87页.
[2].周长华等,地塞米松耳后注射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02):第99-+98页.
[3].孙爱华,ParnesLS,FreemanDJ,等.不同途径给药地塞米松在内耳液中的分布[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36(1):65—66.
[4]GünelC,Bas,alY,TokaA,etal.Efficacyoflow-doseintratympanicdexamethasoneforsuddenhearingloss[J].AurisNasusLarynx,,42(4):.
[5].覃宏康等,耳后注射与全身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微创医学,(04):第-页.
[6].陈爱平与王海波,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研究进展.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第-页.
[7].方兰与徐建友,不同激素给药方式治疗低中频下降型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效果观察.中国乡村医药,(06):第29-31页.
来源|方锐医院耳鼻喉科
本文原创,版权归属医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