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觉是什么鬼决定宝宝发育的名词科普


小伙伴们在新晋为“父母”这个职业的时候,是否有许多不适和疑惑呢?至少小邦是这样的,宝宝的身体是怎么发展的?哪些东西是需要避免的?真是一问三不知啊!而著名的儿科医生

李政翰针对这类疑问,总结了0~1岁宝宝各方面发展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即便是初入育儿之路的新手父母,也能顺利晋升为模范资优生↓↓↓↓

宝宝身体的发展

小宝宝躺在婴儿床里的模样十分可爱,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必须学着从躺卧状态,慢慢发展成可以直立站着、行走,另外,手、腿等部位,也会开始练习做出精细动作,努力茁壮成能够独当一面的个体。

“粗动作”的发展历程

所谓粗动作,即大肌肉动作,大肌肉发展的走向约为头部慢慢向下发展,例如宝宝先学会抬头、接着才能够翻身、坐、爬行。随着宝宝年纪迈入不同月份,身体大肌肉的大致发展历程如下:

0~2个月

新生儿颈部肌肉还无法撑住自己的头,因此若趴睡,可能会发生婴儿猝死症候群,宝宝2个月左右,脖子慢慢具有支撑力,在有窒息危险时,能够移动、抬头以降低意外发生风险。

3个月

身体发展持续从上至下发展到肩颈、胸腔的部分,而3个月左右的宝宝手部力气增加,当宝宝趴着时,能够用双手将胸部的上半部撑起来。

4~5个月

宝宝4、5个月时,身体发展进度已至肚子、胸部下侧,此阶段宝宝能透过手部力量,将胸部以上撑离床面,呈现类似鳄鱼、蜥蜴等爬虫类的姿势。

6~7个月

俗语说「七坐八爬」,其实宝宝在6个月左右时腰部就已经具备力气,但采取坐姿时,会呈现类似「猩猩坐」的三角形姿势,且无法持续维持坐姿太长时间;

直到7个月,宝宝能自己坐得很稳固。表示孩子的上半部至臀部肌肉发展渐趋稳定。

9~12个月

大腿肌肉是撑住我们的身体行走的关键,9个月左右,较有力气的宝宝已能扶着家里的沙发、茶几等辅助物,撑住身体呈现站姿。

等到宝宝学会操控平衡及协调性,便会进一步尝试沿着辅助物移动;最后发展至能恣意行走。

新手爸妈须知

宝宝的大肌肉发展状况,是建构身体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好比在体内搭建一架高速公路,将营养、食物配送到身体各个角落,以促进神经等其他领域的发展进度,例如宝宝一定是先发展腿部肌肉,才能学习协调平衡感。

而许多爸妈可能会在宝宝发展时忽略掉身体的某一部分,像是有些父母发现,宝宝只用一只脚爬行,这可能是孩子其中一条腿的力气较大,例如宝宝用右脚的力气爬行,左脚却拖在后面,没有一起前进。

此时,可以动动孩子的左脚,提醒他们左脚也要一起前进,让孩子慢慢将左半边的肌肉训练起来。其实孩子的身体就像是一大片肥沃土壤,只要环境宜人、营养充足,皆能自然长成丰硕果实。

精细动作的发展历程

精细动作泛指较细微的身体动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肌肉,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关键,譬如我们眼睛周围分布许多小肌肉,若眼部周围肌肉发展平衡,除了小朋友的手眼协调会较为准确,孩子日后也较不会面临斜视问题。

另外,口腔周围的肌肉如上颚、舌头等小肌肉,代表着吞咽能力的强弱,吞咽能力好,营养摄取自然也会较佳。至于手部精细肌肉,则与许多家长介意的孩子学业表现有连带影响。

孩子手指头的肌肉灵巧,对日后练习写字、弹琴、球类运动等各方面皆有操控、稳定性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依据宝宝的月龄不同,精细动作的发展程度可参考下列指标:

0~2个月

当爸爸妈妈将手指放在宝宝的手心上面,会发现宝宝不由自主的握紧,这种抓握反射是在宝宝无意识下进行的。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始反射动作。

3~4个月

3个月开始,宝宝的手腕变得较有力气,可藉由手腕力量摇动玩具,但由于控制力量的技巧还不纯熟,可能一不小心会撞伤或打伤自己。

5个月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开始对外界充满好奇,忍不住想要探索身旁的物品,并开始学习瞄准、拿取眼前大目标。但宝宝对距离及肌肉的控制尚不准确,因此5个月前应避免提供太重或太尖锐的玩具,以免不慎伤到自己。

6个月

控制手指头的能力进步许多,例如宝宝想将手中的物品放下,会试着松开手指头、将东西落下。

7个月

精细动作的准确度提升,7个月宝宝已能将右手拿取的物品转换到左手。

8个月

宝宝对于距离的掌控更熟悉,父母可透过市面上贩售的「洞洞书」,让宝宝练习戳洞洞,一方面孩子能够获得乐趣,再者也增加练习手眼协调的机会。

9~10个月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掌握拍手的要领了。

11~12个月

此阶段宝宝已能自己进行脱袜子、翻书等动作。多数宝宝的翻书动作还不够精准,可能会有一次翻2、3页的情形,家长可以试着让宝宝翻阅厚纸书,孩子会更得心应手。

警惕过度的保护,阻碍宝宝的发展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是否要乘坐学步车,有各种说法与意见,很多家长认为学步车能顾全孩子的安危,事实上,却是在阻碍孩子的发展!

一般来说,宝宝7个月左右会开始想要探索环境,促成发展爬行、站立、行走等动力,但若是让宝宝习惯坐着学步车、倚靠轮子滑行探索,便损害了发展肌肉力量与平衡的机会。

当然,爱子心切的父母为了预防新生儿抓伤脸,会让孩子穿戴手套,相当于丧失学习操控距离、力道的机会,若担心宝宝受伤,可以替孩子修剪指甲;或是搔抓情况严重,应评估是否有皮肤过敏的问题,而非过度保护,以致于错失发展契机。

宝宝感官和知觉系统的发展

人类的感官知觉系统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称之为五觉。对未诞生的小婴儿来说,在母体中的呵护都属被动接收,例如来自母亲的习惯、喜好、养分供给等。

一旦宝宝降临到世界上,探索全新又陌生的环境,就须凭借自己的感官能力,主动去感受和学习。因此,小宝宝仰赖各种感官刺激,培养五觉发展在脑中的协调统合能力,拥有健全的感官知觉后,才具备发展后天学习的条件。

当感官知觉发展而成,小宝宝在不同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并建构出正确的认知概念,有助于让宝宝分辨事物的好坏,协助建立社会情绪的人际互动。例如:有良好的味觉和嗅觉,让宝宝避免吃到腐坏的食物;会用表情动作表现出意愿,当妈妈逗宝宝时,宝宝听到看到,会表现出挥手开心的模样,建立互动关系等。

视觉的发展

视觉为五觉中最慢形成的感官知觉系统,主要功能是帮助宝宝探索环境,并且协助进行动作顺利发展,以及帮助认知概念的建立。在视觉发展的阶段,未足月的小宝宝,几乎没有视觉能力,仅能看到眼前一些由色块组成的模糊影像:

0~1个月

小朋友能见到眼前20~30公分左右的距离,并且可以辨别出物体的轮廓和形状,但尚未有焦距能力。

3个月

逐渐能注视与焦距,但仍无法准确找到焦距定点。

4~5个月

藉由头部左右转动,能看到90度的范围。

6个月

视野角度达到度,并且视线可以追视移动中的定点,且有远近概念,焦距能力也更好一些。

1~2岁

视神经系统已发展健全,视力发展和成人相同,可以注视焦距定点位置且能辨别颜色。

3岁以后

视觉能力与知觉发展都达到成熟阶段,因此会出现具目的性的连续进行动作。

嗅觉、味觉的发展

小宝宝在口腔期阶段对味觉和嗅觉的发展,并无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唯独对于嗅觉和味觉的认知概念尚未建立,因此,无法将味道的意象与概念做连结,日后父母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宝宝认识味道与名称,帮助建立感官认知。

0~4个月

还在母体中的胎儿,已对甜味有反应。刚出生的小婴儿能尝出甜酸苦的味道,4个月后尝出咸的味道。嗅觉部分,小宝宝闻到难闻的气味会自然的闪避。

4~6个月以后

可以让小宝宝尝试吃辅食,不但能刺激嗅、味觉的发展,亦可以让宝宝适应不同种类的食物,避免未来出现偏食,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

之后家长可以依照宝宝的适应状况,慢慢调整辅食的比例,甚至可以给予少量成人食用的固体食物,让小朋友多元尝试,满足宝宝口腔阶段的欲望,也刺激嗅觉、味觉的发展。

1岁之前

在尝试不同种类的食物时,建议要少量摄取,留意食物特性、种类,并且每隔几天做更换,如此也能知道宝宝体质不适合吃的食物,哪些食物容易引发过敏。格外需要注意的,

1岁以前的小宝宝对于食物中的细菌侵入,较无抵抗力应付,例如避免让宝宝食用蜂蜜,以免当中的肉毒杆菌引起细菌感染。

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人类最早发展的感官知觉系统。还在母体中的胎儿,已有触觉能力,且当受到外力感觉疼痛时,会本能性的自动避开。然而,当新生儿其他感知觉尚未发展健全前,触觉是小宝宝唯一能探索环境的感知觉能力。

因此,在许多未知、没有经验的情况,当有人或事物让宝宝感兴趣或引起注意时,好奇心会促使宝宝直接透过身体部位的接触,如:抓、咬、碰、摸等方式,保持对外在环境想要认识探索的欲望。

如果小宝宝喜欢用手抓取、触碰,借由触觉反应的刺激来探索环境,都是很正常的行为。平时在爸妈陪同的情况下,多让小宝宝自己感受触摸的乐趣,运用不同质地、触感、温度等,多元丰富的触觉刺激,都有益于宝宝的触觉神经发展。

0~2个月后

触觉感受能力会逐渐延伸到其他身体部位。譬如:从手臂慢慢延伸至整只手、脚掌至小腿大腿等,完成全身性的身体触觉发展。由于小宝宝在触觉发展的过程,感知能力的学习速度相当快,为了让宝宝具有先天自我保护的机制。

在还未建立任何触觉感受的认知前,无须学习就能对疼痛的感受,产生直觉性的反射行为,让身体进行自我保护免于受伤,并且采取渐进式的步调,逐渐完成触觉神经系统反应。

6个月

小宝宝会尝试将拿到的物品,放入口中含咬,此阶段的宝宝会同时运用手部、口部进行探索。

7~9个月

因身体动作发展已到坐、爬阶段,在进行基础粗动作时,触觉发展到达全身性的范围,宝宝能够对身体部位的位置有初步认知概念。

1岁以后

对所有身体部位的位置,就能明确做出定位。

宝宝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就功能性而言,感觉统合为接收感官知觉后,将统合的资讯经前庭觉的空间、速度、姿势平衡等感觉估算,结合本体觉协助肌肉、骨骼关节的移动位置和进行方向控制,完成流畅的动作行为。

而拥有良好的感觉统合能力,不仅有助于感觉动作期的小朋友,学习认知发展,并且拥有较好的社会情绪发展和互动关系。

本体觉的发展

本体觉是分布于肌肉关节、韧带等位置,帮助知觉资讯接收的一种协调能力。本体觉的主要功能为维持肌肉力量控制、关节姿势正确、空间感与身体的平衡协调。

由于本体觉发展与认知能力、粗细动作的发展完整性有关,因此,约莫5至6岁时,本体觉的发展才较为成熟。当孩子本体觉发展出现问题,多半会有以下几种特征。例如:无法拿捏力道轻重、时常不经意的弄坏东西、容易撞倒或弄掉东西等。

建议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留意小朋友与朋友间的互动,且即使小朋友目前本体觉发展没问题,并不代表日后也没问题,因此,需要父母亲时时注意,记录小朋友发生问题的时间和次数,计算问题出现的频率,假如出现频率高,医院做详细的整体评估来判断。

前庭觉的发展

前庭觉是影响婴幼儿成长,和学习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前庭是脸的正前方,传达视听嗅味等讯息,透过内耳控制,将五觉接收到的感知讯息传达给大脑神经的一种能力,

执行动作时,前庭觉负责身体动作和姿势的评估判断,本体觉则是辅助前庭觉维持姿势动作准确要角。假如小朋友前庭觉发展不佳,较容易出现晕车状况。

另外,对加速度旋转的感受,特别无法统合协调。可透过陪小朋友玩荡秋千、翻跟斗等游戏,刺激小朋友前庭觉的适应能力,加强加速度时的身体平衡感,达到改善效果。

开心学习!训练感觉统合+五觉发展

若想加强孩子的五觉发展,建议可以融合各个身体部位共同训练,且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学习方式也能逐渐增加困难度。

爸妈可以准备不同质感、触感、多彩的教、玩具,让小朋友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到各式触觉、视觉的感官刺激,同时让学习过程变得好玩有趣。当身体发展健全以后,能够加入身体活动,协助感觉统合发展训练:

0~1个月

父母可以借由叫或逗宝宝,训练宝宝耳朵听力。

2个月

告诉宝宝物品名称,透过不同的语调、词汇刺激宝宝听觉发展,虽然此时期未能将接收到的资讯完全理解,但仍可借由各式声音来给予听觉发展刺激。

3个月后

陪同小朋友一起共读故事书,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不但能刺激发展,透过亲密的亲子教育,亦可建立良好的依附关关系。

4~5个月

父母能够利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小朋友的认知概念,例如:将声音和物品做配对、拿有颜色的图卡给小宝宝认识。

6个月

可以利用手电筒照射牆面,将远近高低的位置告诉宝宝,建立视觉发展的认知概念。

9~12个月

可以教导小朋友利用视觉、听觉的认知,将藏起来之物品找出给妈妈。

为宝宝提供错中学习的机会

仰赖五觉发展建立认知的学习阶段,家长应多给予宝宝尝试错误的机会,在面对孩子做出不对的行为时,家长可以给予指正和提醒,并告诉他错误的原因,培养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如此,便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勇于自发性的尝试练习,不畏惧犯错。透过父母与孩子紧密的互动,能建立起良好的信赖沟通桥梁,有助小朋友社会情绪的学习发展,发展稳固的依附关系。

宝宝的认知发展

所谓认知发展,即是当宝宝在学习身体各方发展时,从学习经验中得到的认知概念。在个体的发展中,会建立出多方、多元的认知,帮助宝宝建构语言学习、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推理等较复杂的行为思考模式。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认知发展与依附关系和信任感的建立密不可分,并且具有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比如当小宝宝视觉发展到6个月后,会对眼前的照顾者产生依附感及有想要跟随的心理反应。

因此,父母与宝宝的依附关系及信赖建立的品质好坏,容易影响宝宝在经验学习中的认知发展。下面就针对宝宝在信任感与依附关系的发展过程,帮助家长在小朋友的认知学习上建立初步的认识。

依附关系与信任感建立

0~1岁的宝宝正值口腔期,此阶段的喂哺过程,可以满足宝宝口腔需求的欲望,当生理哺喂需求达到满足,宝宝未来的社会情绪表现上,较易建立信任感。而此时期的口腔刺激若受限制,未来宝宝在心理发展,较容易感到自卑、悲观、缺乏自信,行动表现也易出现畏畏缩缩等不良影响,间接影响到日后的人际发展。

在小宝宝的视力尚未发展健全以前,需仰赖其他感官知觉的协助,此时是小宝宝和家人或照顾者建立依附关係的时刻。

出生6个月后,小宝宝就能辨别出熟人与陌生人的差异,并且有些宝宝会畏惧陌生人,此阶段宝宝会特别容易黏着父母亲,希望能依赖在父母身旁。这个阶段的带养重点,着重于多跟宝宝互动,满足生心理需求的照护。

等孩子长大一点,父母亲可以尝试放手、观察小宝宝的安全感需求,针对不足的部分给予加强。当宝宝焦虑、紧张时,则提供适当的安抚,让宝宝得到充分的安全感,才能累积良好依附关系。

而建立依附关系的益处,显而易见的情况为,当小朋友独自待在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勇于尝试,且自然而然的在环境中探索学习,这样的状态下,容易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关系。反之,未建立好依附关系时,当父母亲一离开小朋友的视线,小朋友就容易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

由此可见,依附关系的建立与信任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建议平时爸妈应要给予适当的爱护,懂得放手、不过度溺爱,满足安全感及生心理需求。如此,便能防范小朋友太依赖父母,间接剥夺其自主学习的机会。

语言的学习能力

语言则属于宝宝晚期发展的能力,由于语言学习需要听觉能力共同辅助,因此,要待听觉认知建立完整后,才会发展出语言学习的能力。

10个月~1岁

宝宝逐渐知道一些词汇的意义,到了1岁后会试着模彷,能表达出简单的字词

1岁~1岁半

小朋友大约能学会5个词汇了,并且能了解更复杂意义的词;

2岁以后

小朋友可以说出20至50个左右的词汇,并且还能试着说出简短的句子,例如:爸爸抱抱、肚子饿饿等。

其实,单字词汇学习的多寡与生物性发展的成熟度有关,但在语言学习的过程,表现程度会依照每个小孩的学习发展状况而所有差异。

一般只需要在界定的时间范围内,到达学习标准,爸妈其实也不用过度担心,孩子在学习语言上进度不够快速。

宝宝的发展过程中,父母角色不可或缺

0~1岁宝宝在进行各方面发展的历程时,与其接触最密切的对象就是照顾他们的父母了,然而,现今社会的少子化让爸妈们无一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每每一群父母聚在一起,总会讨论自己的孩子目前的发展进度,甚至存在些许竞争心态。

若为互相鼓励、分享经验的良性竞争,对亲子来说是实用的教科书,若父母仅仅因为“好面子”而在孩子身上加诸过多压力,则容易揠苗助长!小邦也呼吁小伙伴们,学习建立正确心态,才能扮演协助孩子发展的好帮手。

发展状况因人而异

「我们家的孩子已经会叫妈妈了!」、「我们家的孩子才7个月大就会站呢!」上述的对话是否经常出现在家庭聚会或三五好友的聊天对话中?对家长来说,生活重心几乎全聚焦在宝宝身上,孩子的一颦一笑在爸妈眼中更是像被放大检视,若孩子发展的进度「超前」,往往让照顾者雀跃不已,但若「持平、落后」,则父母难免感到有些失落。

一般而言,孩子在1岁前的发展状况大同小异!例如有些宝宝比较早学会翻身、有些宝宝比较慢,但时间上的落差范围大约间隔2周左右,家长很容易分辨出孩子的发展是否比较缓慢。

反而是1岁之后的发展状况差异度较高!像是语言发展方面,有些小女生1岁左右就会说话、小男生则可能要等到2岁之后口语表达技巧才会进步。

正确的观念有助未来发展

老一辈观念认为「大只鸡晚啼」,即便孩子晚一点学会说话、晚一点学会走路,好像也不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但仍应为孩子的发展状况把关,并加强留意宝宝的异状,尤其孩子越来越大,有更多面向的表现皆与婴儿时期的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现在很多孩子有过动倾向,可以追溯到大肌肉发展不良,婴儿时期动得少,日后容易有情绪、肢体不稳定的现象,更间接影响到学业表现。譬如一般的孩子可能在二年级就能书写整齐的文字,但肌肉发展不好的孩子,可能要等到五年级或更晚才能具备这项能力,可谓学习上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父母平时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宝宝的发展,比方宝宝会模彷成人的行为、言语或沟通方式,若父母亲本身沟通习惯良好,未来孩子也比较不会有大吼大叫的沟通行为,可见照顾者的角色之重要性。

小邦说

宝宝出生的第1年,真的是他们各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从手无缚鸡之力到渐渐能掌握、操控自己的身体。每位宝宝的发展历程虽然大同小异,但仍会出现时间上的落差,当宝宝学习走路的时间较他人来得晚,或有其他「进度」落后的状况,爸妈们难免会感到担心。

因此,透过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适时提供协助,是新手爸妈必学的功课之一!对孩子而言,无论是身体、感觉统合抑或是认知发展,都是宝贝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媒介,三大方面缺一不可!也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宝贝的发展知识,才能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只有遵循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让宝宝成长得更健康,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

(图文由小邦编辑整理,转载请先联系小邦)

欢迎各位辣妈达人将自己的育儿妙招,海淘经验分享给大家!

投稿邮箱:peijun.li

fumubang.







































白癲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太原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yyy.com/jbbj/7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