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听主播萱萱朗读音频
背景音乐:FredericChopin-夜曲F小调
大家早上好,我们来共读《沟通的艺术》第七章,建议大家阅读页到页的内容,本章中的“链接”栏目是“让会议变得更有效”,看完这个案例,如果你想做些能让你团队会议效率提高的事,我建议你阅读另外一本沟通类书籍《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我们一直在用倾听这个词,好像不必多做解释似的,事实上这个词的概念远超过一般人所想。我们对倾听的定义——至少在人际沟通的角度——是解读别人所说信息的过程。正如你在第六章所看到的,一句话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它的意义。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也会留意对方的副语言、面部表情和其他的非语言线索。因此,我们现在要先解释接收和回应对方信息的过程究竟包含了什么。
很多人以为听与倾听是同一回事,其实两者大不相同。听是声波传到耳膜引起振动后经听觉神经传送到大脑的过程;倾听是大脑将这些电化学脉冲重构为原始声音的再现,再赋予其意义的过程。除了疾病、外伤造成的失聪或使用耳塞之外,你几乎无法停止“听”,不管你想听还是不想听,你的耳朵都会接收所有的声波并将其传送到大脑。
而倾听就不是这种自动的过程,我们一直都在听,却不一定在倾听。有时候我们会自动地或无意识地“屏蔽掉”我们所厌恶的声音,例如邻居的割草声或街道上车声。我们也会因为主题不重要或对其没兴趣而停止倾听。比如,无聊的故事、电视广告和喋喋不休的抱怨就是我们听到却又屏蔽掉的常见例子。
当我们超越听而开始倾听的时候,我们会用两种很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信息,有时被称为双重加工理论。社会科学家用心不在焉和心无旁骛这两个术语来描述倾听的不同方式。心不在焉地倾听发生在我们对别人的信息以自动的或遵循常规的方式来回应时,通常不太专注和费神。用“假装”“草率”来形容心不在焉地倾听比用“沉思”“默想”更为恰当。
虽然心不在焉听起来似乎有点负面,但这种低层次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其实具有一种潜在的价值,即它让我们能够自由地将心思聚集在需要我们小心注意的信息上。考虑到我们每天所要处理的信息量,要求全部时间做到细地、沉思般地倾听是不切实际的。同样,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贡献给冗长的故事、无聊的闲谈或老生常谈的话题上也是很不实在的事情。对这种如轰炸一般的信息,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偷懒”。在这种情境下我们要放弃细分析,退回到某种模式——有时就是刻板印象(见《沟通的艺术》第三章)——来解读信息。
不过,对你很重要的信息你一般会心无旁骛地倾听,或是你很在乎的某人正说到他个人的重要话题时,你也会心无旁骛地倾听。当某人谈到你的钱时,你几乎会竖起耳朵来听;当你的好朋友告诉你他失恋的经过时,你也会变得聚精会神。在这些情境中,你会给予信息传送者完整、专一的北京白癜风怎么办需要多少钱能治好中科白癜风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