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眩晕ldquo手到病除rdqu


病例小卡片

43岁王女士,一天夜里睡眠中向左侧翻身突然出现晕醒,感觉周围环境都在摇晃,好像发生地震似的;伴有剧烈恶心感,呕吐多次,心慌、胸闷,全身冷汗;感觉濒临死亡。王女士当时惊吓不已,惊醒了旁边丈夫。丈夫在慌乱中也不知怎么回事,紧急中呼叫了,送至广医院内二科住院治疗。

接诊医师根据患者左侧翻身时出现阵发性眩晕、水平性眼震、向右侧卧位时眩晕消失,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做了两次耳石手法复位后王女士眩晕症状很快消失。对于以上病例,事后,患者王女士感觉疗效很神奇!王女士“之前眩晕发作好几年了,每年都发作好几次,每次都要折腾好几天才能好。曾经诊断过颈椎病、高血压病、美尼尔氏病等等。但从来没听说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个病名。而且这次通过医师摆摆弄弄,几分钟后那种非常难受的眩晕感就彻底的消失了!”相信你也跟王女士一样,同样有这个疑惑,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广医院(医院)王玉祥主任医师为您介绍耳石症与耳石复位法治疗耳石症!什么是耳石症?““耳石”其实是一个形象说法,是指固定在人体内耳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纤毛上的碳酸钙结晶颗粒,一般与蛋白质凝合形成耳石膜。人的位置感觉是通过耳石与纤毛的摩擦产生的,耳石也称为“位觉砂”。而某些特殊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掉入内耳中的半规管,两侧耳朵感受到的前庭刺激信号量不对称,从而产生眩晕。耳石图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所谓良性,就是可治疗、可自愈;所谓阵发性、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时间短暂,并且与头颈转动有关。”耳石症的发病症状?“大部分患者发病表现为休息、或起床时,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有的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时发作,行走时正常。头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一分钟。耳石症的发病率?耳石症发病率很高,占眩晕患者中的30%,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三高病史的患者居多。患过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等就容易继发该病;还有长期卧床的人,由于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体位不能下床活动,也易发生耳石症。”耳石症的特点?“王玉祥主任医师总结了耳石症的特点:1发作性平时没问题,突然发作起来特别剧烈,且间歇期无规律可循;2与体位相关通常是头和身体在某个特殊体位时出现,如快速剧烈地转头、头仰得过高或埋得过低,或是头部受到撞击;3持续时间短暂每次眩晕发作不超过2分钟,通常只有30秒;4有疲劳性时间一长就难以检测到,因为耳石颗粒在半规管中分散为更小颗粒后,刺激减轻,眩晕症状会逐渐消失。耳石症易误诊!王玉祥主任医师指出,耳石症一开始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病、梅尼埃病或神经方面的疾病,从而延误治疗,因此专业检测非常重要。”什么是“耳石手法复位法”?“

耳石手法复位是治疗耳石症的独特疗法,一般通过一两次复位,患者眩晕症状很快减轻或缓解。

该技术为无创的物理疗法,不需打针、吃药,通过体位改变把脱落耳石复位,可谓“手到病除”、立竿见影。广医院内二科自年开始开展此项技术,每年接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多例,均取得良好的疗效,得到病人认可和称赞!耳石复位后的注意事项!耳石症的患者一般通过复位后能缓解大部分症状,复位后一周内应避免剧烈摇晃头部、不必要低头、仰头等动作;以前往哪边翻身会发作眩晕,复位后也尽量少向该侧睡觉。”耳石复位后的复发率与治疗?“复发率为15%左右!

复位成功后就高枕无忧了吗?据统计,耳石症每年复发率为15%左右!而且复位成功后有30%-50%患者残留头晕等不适感,表现为持续性的头晕目昏(无疲劳性)、短暂的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的眩晕表现。

针对这些问题,王玉祥介绍,中医体质辨识认为脾虚痰湿内盛患者更容易出现。复位后治疗:复位后可以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如辨证选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或口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也可以平时饮食调理,如黄芪、党参、山药、苦杏仁、陈皮等中药材再加入适量瘦肉煲汤,起到益气健脾、化痰祛湿作用。通过调理体质,可减少复发或复位后残留头晕的出现。耳石症的预防!

要预防耳石症,首先要养成规律的生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有过发作病史的人,做特殊体位时不能太急,躺下和起身、左右翻身时动作应缓慢,起床头晕应警惕,晾晒衣服、捡东西时不要勉强仰头、低头,避免极端体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yyy.com/jbjc/12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