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群众:娄底新化王爷爷
解答专家: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赛
争议度:★★★★☆
娄底新化王爷爷来信:
我现年79岁,病杂体弱,曾经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通过中西治疗,已稳定多年,无临床症状。但自我老伴两年前突然离世后,因精神因素、孤独感等一时间难以解脱,便出现了严重的胃肠不适,持续半年之久,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目前症状如下:
1、经常胃脘隐痛并伴有饱胀感,像吃饱了一样,长期不思饮食;2、大便异常,时溏时泄,稍吃油腻就肠鸣、腹泻,甚至吃点其他食物或温开水也肠鸣不止;3、长期食欲不振,体质消瘦,全身乏力,行动畏难;4、入睡困难,噩梦连连,夜晚成半睡状态,昏昏沉沉,头晕腹胀,十分痛苦。我自己也查了一些资料,我这种症状好像被称为“焦虑性肠胃功能紊乱”。据说在治疗肠胃功能紊乱的同时,再加上抗焦虑的药物效果比较理想。
请问:1、什么是“焦虑性肠胃功能紊乱”?2、就我个人情况而言,精神因素为诱因和以上症状表现,是否确定得了“焦虑性肠胃功能紊乱”?3、肠胃功能紊乱和抗焦虑药物分别各有哪些?服用剂量怎么把握?
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赛回复:
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组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包括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等。前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时早饱感,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后者为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通常伴有排便习惯与大便性状的改变。此两种功能性胃肠病可同时存在,症状重叠。此类疾病的病因与多因素相关,其中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及恐惧等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
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首先需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即使存在精神心理因素,也需要及时进行就医:先排除胃肠道的报警征象,如消瘦、贫血、腹部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便血以及年龄40岁以上的初发病者;然后完善包括胃肠镜、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生化指标、腹部超声以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进行腹部CT扫描,全消化道钡餐等检查。上述检查基本正常,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频率等综合指标,方能考虑是否为功能性胃肠病。所以,医院消化专科就诊。
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相关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酸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等;H2RA和PPI两类抑酸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4受体激动剂等促胃肠动力;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助消化;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解痉剂;止泻、导泻剂;肠道动力感觉调节剂等等。上述药物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或5-HT4再摄取抑制剂(SSRI),有时除药物治疗外,还需精神心理专科进行干预治疗。因此诊断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需要专科就诊,完善检查,系统服用药物,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医生也需要选择性地使用药物,并且动态观察治疗的效果。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