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性内耳损伤常见症状:
头晕、震颤、耳鼓膜破裂、耳廓耳道撕裂伤、耳道异物、耳廓擦伤
一、症状
(一)暂时性前庭功能障碍
1.进入外耳道或中耳不同温度水的刺激由于外耳道阻塞或鼓膜穿孔,使水进入外耳或中耳内有时间和温度差别,而引起前庭刺激效应。
2.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不能自动调节鼓室内气压,潜水后上升水面产生相对高压状态,而引起内爆性损伤,如听骨移位,窗膜破裂,单纯镫骨移动,可产生眩晕,重者内耳外淋巴发生旋涡,损伤耳蜗底转,可造成永久性耳聋。
潜水员上升或下降均可造成气压改变性眩晕,据Lundgren(年)报告发生率为17%,如重新返回到原来水位症状即可消失,无永久性损害。
3.高压神经综合征Brauer于年首用此名,即在潜入深水m以下时,用氦氧混合气吸入,因压力急增可出现头晕、震颤和精神运动性障碍,减压后又可很快恢复正常。据Farmer(年)称此症并非组织缺氧或血内二氧化碳蓄积,而是由于小脑抑制前庭核功能减弱所致。
(二)永久性内耳损害
1.浅层潜水上升或下沉时发生了减压病,深层潜水时于加压情况下咽鼓管功能不良,又错误地进行咽鼓管吹张,使脑脊液和外淋巴液压急剧上升,而致镫骨向鼓室内移位,前庭膜破裂和鼓膜穿孔。据Harker(年)试验,鼓室内外压力差达16kPa,相当1.58m深海水,即可发生内爆性膜破裂。
2.在稳定的深层潜水中可出现突然单侧前庭功能衰竭。Sundmaker于年首次报告,潜入深水,吸入氦氧混合气体或加氦氖三种混合气体,突然改变为空气吸入,于短期内即可产生症状,可能系添加的气体增加了内淋巴气体浓度,产生渗透压性水肿所致,也可能因增加的惰气透过组织屏障进入体内,与原先渗入体内的氮气相遇,减压后释放成气泡,造成内耳气栓性损害而引起。
3.沉箱和头盔内通风或压缩气体产生的噪音高达~dB,可造成噪音性内耳损害。
潜水性内耳损伤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过指试验、耳镜检查法
检查
采用多普勒(Doppler)气泡检测仪能在症状未发生前,就及时在心前区大血管内发现流动气泡,称为“超声监视”。磁共振检查可见到脊髓损害的部位。
对减压性骨坏死的常规诊断用X线片检查,根据骨骼X线改变分为三期。还可用99m锝进行闪烁骨扫描显影或γ照相摄影,可较早发现一些在X线片上未能查到的病灶,但不能显示囊变与钙化病灶。
以上是对于潜水性内耳损伤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潜水性内耳损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潜水性内耳损伤易混淆疾病。
潜水性内耳损伤如何鉴别?
鉴别诊断
本病疼痛症状须与一般外伤和炎症相鉴别。其他潜水疾病如肺气压伤、急性缺氧、氧中毒及氮麻醉等必须与潜水减压病鉴别。
1.氧中毒:有较长时间吸入60~kPa的氧气病史,最初为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气管刺激症状,如胸骨后不适(刺激或烧灼感)伴轻度干咳,并缓慢加重;然后出现胸骨后疼痛,且疼痛逐渐沿支气管树向整个胸部蔓延,吸气时为甚;疼痛逐渐加剧,出现不可控制的咳嗽。休息时也伴有呼吸困难。在症状出现的早期阶段结束暴露,胸疼和咳嗽可在数小时内减轻。
2.外伤和炎症:一般有明显的外伤史,炎症病变会发生局部红肿热痛,全身症状有发烧,乏力,关节疼痛。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
3.肺气压伤:只见于潜水员、沉籍工作人员、进行高压氧治疗的病人在减压过程中不适当的屏气、咳嗽、抽搐(癫痫大发作、脑型氧中毒)使声带闭死,造成气管和肺内压力大干外界压力。肺组织会过度膨胀,导致肺泡壁、血管、间质撕裂而发生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若气体进入破裂的血管会造成气体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