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偏不信都说超过35岁的人,就再也听


声明

本期图文系晨报君编写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编撰

方一舟

日前,一篇名为《据说超过35岁的人,就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了》的文章红遍朋友圈。文章的作者称,甚至有一些学生把这个声音设置成了手机铃声,这样的话,即使是上课有人打电话进来,他们的老师也根!本!听!不!见!

whatareyou弄啥咧?

那你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测试下吧:

到底这个,真的和年龄有关吗?

好吧,晨报君淡定表示其实早在初中时对于此事就略有耳闻,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无法逃脱上课手机响,课后被老师请去喝茶的宿命!

说到这里,各位读者一定觉得晨报君今天怎么这么浮夸,NO,你错了,像晨报君这种社会主义四好青年怎么会忽悠各位呢,就让我们来扒一扒这其中的来龙去脉~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件事,我们是如何听见声音的?

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当声波进入外耳后,会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

2、鼓膜后面的中耳腔内,紧接着3块相互连接的听小骨,分别名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小骨也跟着振动起来。3、中耳骨将空气中声音的震动传递给耳蜗中的液体。耳蜗是内耳中一个蜗牛状的结构,内部充满液体。一个弹性的隔膜横贯耳蜗,将其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这个隔膜被称为基底膜,因为关键听觉结构就坐落在它上面。4、耳蜗内的液体开始震动后,基底膜就开始震动,其上的感觉毛细胞就会随着震动摆动起来。5、感觉毛细胞开始移动,其上面的静纤毛撞到顶上的结构并发生弯曲,使其顶端的孔状通道打开,同时化学物质进入这些细胞,形成电信号。6、听觉神经传导这些电信号到大脑,转化为声音信号。

看到这里,我知道大部分读者并没有明白什么,其实晨报君自己也不是太懂,那么还是来点实际的吧~

35岁真的是听力的一个分水岭吗?

人正常的听力频率在20-赫兹内,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三档。一般老年性耳聋最通常的表现是高频听力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某些高频的声音只有年轻人能够听得到。他们首先是言语分辨率变差,表现在高频听力不敏感,对手机铃声、电话、门铃的听力感觉下降,因为这些声音频率都较高。其后中低频下降,对一般说话声听起来也比较困难,言语辨别率变差,而且不能听懂对方说话的意思。

其实,医学上有一个专业的词汇来形容这种听力衰退的现象——老年性耳聋。它指的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重者可致全聋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它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在65~75岁的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由此可见,若是将35岁改成60岁,可能会更靠谱一点。根据听力学研究,正常男性一般会在60岁以后出现听力衰退,而女性则较男性晚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听力会丧失?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会逐渐衰退,从这一点上说,听力方面的衰老是无可避免的。然而,诸多科学研究都显示,遗传因素、长期接触噪音、烟酒过度、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其他因素都是诱发老年性耳聋的病因。除此之外,一些毒性药物,比如化疗药物也会对耳朵造成损伤。还有一种很罕见的诱发因素是外耳或中耳的畸形,因为这样会导致鼓膜或三块听小骨功能的衰退,使声波不能由鼓膜传入内耳。不过,情况最多的还是年龄和噪音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后,为了各位保持良好的听力,晨报君为各位送上多方面预防方法。

老年人耳聋有个体差异,注意身体保健,可能有助于延缓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发展。如果老年人大量摄入脂类食物,会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引起动脉硬化,而内耳对供血障碍最敏感,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时,会导致听神经营养缺乏,从而产生耳聋。所以,老年人应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多吃清淡的水果和蔬菜。中老年人还应当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减慢衰老的过程。对于中青年人来说,避免长期接触噪音、合理安排生活、避免熬夜、适当缓解工作压力、保持身心愉悦等都是预防老年性耳聋的好方法。









































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yyy.com/jbbx/3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