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它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件在振动时,四周的空气也会被影响,而这种空气振动频率的就能被我们人类的听觉系统探测到。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由于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展露在人体表面的耳朵的外形,它呈漏斗状,具有有收集外来声波的作用。外耳的大部分由弹性软骨作为支架,只有在下方的耳垂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
耳廓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说法。中医中早就有了通过观察耳朵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方法。而我们关心的“招风耳”和“有无耳垂”等问题,都是通过父母的基因来进行遗传的。
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连接至鼓膜的弯曲管道,长约2.5~3.5cm,其皮肤由耳廓延续而来。靠近耳廓的三分之一外耳道壁由软骨组成,内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质构成。软骨部分的皮肤上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而这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耳屎”。
中耳
中耳是听觉感受空气震动频率的重要部位。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鼓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它是外耳道与中耳的分界,由外耳廓收集进来的声波,通过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它是一个含有气体的小腔,容积约为1立方厘米。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组成部分,里面有三块小骨,该三骨依序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它们彼此前后衔接。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引起鼓膜振动后,便可经由该三小骨而向内耳传递。
内耳
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它由结构复杂的弯曲管道组成,所以又叫迷路。迷路里充满了淋巴,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的所在处,它与身体的平衡有关。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神经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耳蜗是听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听觉有关,因其外形为一绕蜗轴卷曲约两周半的螺旋形骨管,和蜗牛壳神似,所以被称为“耳蜗”。耳蜗内有毛细胞和淋巴液,毛细胞为声波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毛细胞的上方有基底膜,与毛细胞的纤毛相接触。外界声波通过淋巴液而震动基底膜,基底膜又触动了毛细胞,最后由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经听位神经而传导至听觉中枢。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波,它在空气中传播到达外耳,在通过外耳道时,人耳能够接收到20赫兹-赫兹的声波,这些声波振动鼓膜,同时带动三块听骨振动,扩大震动的频率将声波传导至耳蜗。
这时的振动使耳蜗内的淋巴液移发生移动,带动细微毛细胞就发生相应摆动,同时将神经信号传导给大脑,然后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耳朵除了有听力功能,同时还肩负着平衡功能。
孕前准备,创造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