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耳的解剖结构


外耳—系统解剖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

(一)耳廓

耳廓又称耳郭,位于头部两侧,主要由弹性软骨为基础外被皮肤构成,皮下组织较少,但血管神经丰富。耳廓下部无软骨,仅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称耳垂,是临床采血的常用部位。耳廓中部深凹的部位有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二)外耳道

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一条弯曲管道,长约2.5~3.5cm。外耳道内侧2/3部位于颞骨内,称骨部;外侧1/3部以软骨为基础,称软骨部。牵拉耳廓,软骨部可随之移动。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检查外耳道和鼓膜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可使外耳道变直。但检查婴儿的鼓膜时,由于其外耳道尚未发育完全,短而直,鼓膜近水平位,故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皮肤内含有耵聍腺,分泌的黄褐色粘稠物称耵聍,干燥后形成痂块,有保护作用。

(三)鼓膜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呈倾斜位。鼓膜的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鼓膜的上1/4区活体观察时,薄而松弛,呈淡红色,称松弛部;下3/4区活体观察时,坚实紧张,呈灰白色,称紧张部。从鼓膜脐向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由于鼓膜很薄,中耳炎或强声作用易导致鼓膜穿孔。

中耳—系统解剖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一)鼓室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含气小腔。鼓室内有3块听小骨和2块听小骨肌。鼓室上部即位于鼓膜上缘水平以上的部分,较为狭小,称上鼓室或鼓上隐窝,是容纳听小骨的主要部位。鼓室壁内表面和听小骨表面都有粘膜覆盖。

1.鼓室壁鼓室有6个壁。

(1)上壁又称盖壁,即鼓室盖,为一层薄骨板,借此与颅中窝分隔。

(2)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为一层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邻。

(3)前壁又称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管相邻,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

(4)后壁又称乳突壁,此壁下部有一突起,称锥隆起,内藏镫骨肌。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

(5)外侧壁又称鼓膜壁,主要由鼓膜构成。

(6)内侧壁又称迷路壁,即内耳的外侧壁。内侧壁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孔,称前庭窗,被镫骨封闭;内侧壁的后下方有一圆孔,称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2.听小骨

听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三骨依次借关节相连,构成一条听骨链。锤骨居外侧,借锤骨柄附着于鼓膜脐;砧骨居中;镫骨居内侧,镫骨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周边,封闭前庭窗。

当声波振动鼓膜时,震动通过听骨链的传导,使镫骨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最后将声波的震动传至内耳。当炎症引起听小骨粘连、韧带硬化等,听骨链的活动受到限制,可使听力减弱。

(二)咽鼓管

咽鼓管是鼻咽与鼓室相通连的管道,其内衬以粘膜并与鼻咽及鼓室粘膜相延续。其作用是调节鼓室内的气压,维持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的平衡,有利于鼓膜的振动。小儿咽鼓管粗短,接近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经咽鼓管波及鼓室,引起中耳炎。咽鼓管闭塞将会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乳突窦又称鼓窦是介于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腔隙,向前借鼓窦口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相通连。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许多互相连通的含气小腔,腔内衬以粘膜,并与乳突窦及鼓室内的粘膜相延续,故中耳炎时可经乳突窦侵犯乳突小房,并发乳突炎。

内耳—系统解剖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鼓室的内侧,埋藏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由迂曲复杂的管道组成。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是颞骨岩部内的骨性隧道;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密闭的膜性囊管。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

(一)骨迷路

骨迷路由前内向后外沿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三部分,它们相互连通。

1.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为3个半环形骨性小管,相互垂直。根据它们的位置,分别称为前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都有2个骨脚连于前庭,其中都有一个骨脚在接近前庭处膨大,称骨壶腹。

2.前庭

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近似椭圆形的腔室,前部较窄通耳蜗;后部较宽,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

3.耳蜗

耳蜗位于前庭的内前方,形如蜗牛壳,由蜗轴和环绕其外周的蜗螺旋管构成。耳蜗的顶端称蜗顶,蜗顶到蜗底之间的锥体形骨质为蜗轴,其内有蜗神经和血管穿行。

蜗螺旋管是中空的螺旋状骨管,围绕蜗轴旋转两圈半终止于窝顶。自蜗轴向蜗螺旋管内伸出一螺旋状骨板,称骨螺旋板,其游离缘借蜗管附着于蜗螺旋管的外侧壁。骨螺旋板和蜗管将蜗螺旋管完全分隔成上、下两部。上部的管腔称前庭阶;下部的管腔称鼓阶。前庭阶与鼓阶在蜗顶处借蜗孔相通。

(二)膜迷路

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由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连通。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蜗管位于耳蜗的蜗螺旋管内。

1.膜半规管

膜半规管套于同名骨半规管内,分别称前、后、外膜半规管。各膜半规管也有相应的膨大部分,称为膜壶腹。壶腹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2.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和球囊是前庭内两个相互连通的膜性小囊。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壁内各有一斑状隆起,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3.蜗管

蜗管位于蜗螺旋管内,介于骨螺旋板和蜗螺旋管外侧壁之间。一端在前庭内借细管与球囊相连;另一端至蜗顶,为盲端。在横断面上,蜗管呈三角形。其上壁为前庭壁,又称前庭膜;外侧壁为蜗螺旋管内表面骨膜的增厚部分,一般认为与内淋巴的产生有关;下壁为螺旋膜,又称基底膜,其上有突向蜗管的隆起,称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北京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yyy.com/jbbx/4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