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残疾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言语听觉障碍人群达万人,其中言语障碍儿童为万,占9.3%。在这些存在听力障碍的人当中,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不在意保护而造成后天失聪。专家表示,耳部及听力受伤害的群体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耳方式都会对脆弱的耳朵造成伤害,如果不注意用耳健康,那么您将遭遇名副其实的“无声”。
多少“时尚”与耳朵为敌
专家指出,耳聋、耳鸣和耳道炎症是临床最常见的耳部疾病,除了少部分先天患者之外,大部分后天耳部疾病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用耳方式造成的,一些所谓的时尚生活对耳朵的伤害尤其严重。
随身听音乐早就成了一种时尚,大街上随处可见一天到晚塞着耳机的人,还“特意”把音量调得很大……专家介绍说,长时间用耳塞式耳机听音乐,耳朵不但会痛得厉害,还会因此对听力造成伤害。耳机塞在耳朵里,贴着鼓膜很近,鼓膜在特殊的环境中连续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地震动、反复受刺激,没有伸缩的余地,特别容易出现鼓膜疲劳。而对于一些睡前还戴着耳机收听音乐,并不知不觉中睡着整宿没关的人来说,危害就更大。因为长时间的声音刺激会从鼓膜经骨链传到耳蜗,导致耳蜗微循环障碍,并造成耳蜗内负责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和螺旋神经损伤,造成噪声性耳聋和耳鸣。
因此,戴耳机的时候切不可大音量,耳朵毫无不适的感觉最好,尤其是在公交车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别为了盖过噪音就开更大的音量。同时,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最好每次不超过一小时,一天不要超过两小时,尤其是睡觉时一定要摘掉。同时,选择耳机时要挑质量好、杂音小的,当感觉耳朵不舒服的时候,要立即摘下耳塞,在家尽量多用音箱听。没事的时候可以轻拉耳垂,轻抚耳廓软骨,做个简单的耳保健操。
老年人防耳聋从饮食开始
“人老耳背”是自然现象,人到老年,由于神经退行性病变,高血脂使血管形成粥样硬化,内耳供血不足,耳聋会逐渐加重。但专家强调,千万别觉得“耳背”是正常事就不用管了。老年人听力出现障碍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导致性格转变,甚至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因此,医院做听力测试。如果老人出现听力下降等障碍,可以尽早在医生指导下选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等。
专家还提醒,春秋季,老年人易发生突发性耳聋,多见于晚间或晨起时,起初感到单耳耳鸣,数小时后发觉突然听力下降。少数病人可伴有眩晕,重者有恶心、呕吐,一周内眩晕即可逐渐消失。约有1/3病人听力在1-2周内可逐渐恢复,如一个月后听力仍不恢复,多将成为永久性感音性耳聋,积极有效的治疗可提高听力恢复率。
除了生气、忧郁等情绪刺激以及饮酒、气压温度改变等诱因外,老年人突发性耳聋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长期影响。因此老年人预防耳聋应注意调节饮食,多吃些含铁元素的食物,如黑木耳、瘦肉、鱼、豆类、菠菜等,更不要忘记适时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
滥用抗生素耳朵受害
在各种用耳的不良习惯中,就属吃药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且也是对耳朵伤害最大的。专家表示,药物是致聋最多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些人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不注意,一看药便宜,或是看到药效里有抗感染这项,也不管什么药拿来就吃。但是,像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这些药物就会损害内耳、耳蜗、前庭,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
通常,耳蜗中毒后,会出现高调耳鸣、听力下降,并且逐渐加重,直到全聋;而前庭中毒后,会感觉眩晕、恶心呕吐,走路不稳出现平衡失调。专家提醒,抗感染的药物一定不能自己乱买乱吃,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尤其是本身就有耳病的人,还要和医生说清病史,以防加重病情。特别要提醒的是,这些毒性药物还会通过母婴感染,所以怀孕期间要避免服用这些耳毒性药物。年轻父母还需注意,儿童尤其是婴儿很容易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耳部炎症、听力下降。特别是新生儿,在喂奶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平躺,尽量斜抱着,否则很容易呛奶,一旦呛到耳朵里排不出来,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耳部感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