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遗传性耳聋临床咨询师培训班授课至4月22日已临近尾声,第七天的培训分主题演讲、遗传咨询考试结果答案公布及毕业典礼三个环节。培训课程主要围绕结果解决与综合诊断开展,医院耳鼻咽喉科冯永教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王国建副教授、医院放射科娄昕教授、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韩冰博士为学员们授课。
冯永: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新技术及进展
耳聋是最常见的残疾之一,年WHO估计全球听力障碍人口总数达3.6亿,约50%属遗传性耳聋,且无法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病因诊断,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人工耳蜗费用70-万,给个人、家庭及国家造成沉重的负担。在培训的第七天,医院耳鼻咽喉科冯永教授为学员做了《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新技术及进展》的主题报告。
遗传性耳聋又分为综合性耳聋(SHL)和非综合性耳聋(NSHL),具有很强的遗传异质性,即不同耳聋致病基因可导致相同表型的听觉功能障碍,而同一个基因的不同突变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表型耳聋。冯永教授首先介绍了遗传性耳聋的系统研究,包括临床鉴定、家系分析和样本收集,最终实现遗传性耳聋的干预和治疗。目前已定位的NSHL耳聋位点达到个,其中有64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位点、95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位点、5个X连锁遗传位点、2个修饰基因位点和1个Y连锁遗传位点;目前国际上已克隆耳聋致病基因92个。
分子诊断常用技术有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诊断技术、核酸序列测定、基于分子构象的分子诊断技术和定量PCR。针对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的常用方法,冯永教授指出现有耳聋基因诊断多针对高频突变位点,检测方法包括PCR-RFLP、直接测序法、基因芯片、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荧光PCR和导流杂交法,针对耳聋致病基因以及新基因的高通量基因检测,包括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和疾病相关基因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MPS)。在授课过程中,冯永教授对这些技术进行逐一讲解。
湘雅耳聋遗传咨询门诊及基因诊断策略的目的是通过遗传咨询尽可能地排除非遗传性致聋因素,明确临床诊断,分析耳聋的临床特征,为寻找可能的致病基因提供依据;提供遗传咨询服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宣教;完成基因诊断或产前诊断。冯永教授与学员分享了雅耳聋遗传咨询门诊及基因诊断策略,包括耳聋门诊基因诊断及咨询流程和基于临床表型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策。
最后,冯永教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思考指出了五点:如何针对不同的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检测结果的判断需遵循遗传学法则,结合家系和功能研究才能确定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如何正确理解和区分基础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和差异;从目前广泛开展的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到完整的基因诊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国建:基因芯片结果解读及注意事项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王国建副教授为学员讲解了基因芯片结果解读及注意事项。传统的基因检测技术如酶切、测序、SNP分型芯片存在局限性,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因此亟需兼顾精度和通量的检测技术平台。
王国建副教授首先介绍了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的相关内容,包括原理、位点、操作流程及芯片结果分析等,并以北京市高危人群致聋基因筛查结果信息卡为例进行详细介绍,为学员讲解了未发现突变、mtDNAAG或CT均质/异质突变、GJB2纯合/复合突变、SLC26A4纯合/复合突变、GJB2单杂合突变和SLC26A4单杂合突变的解释要点,并介绍基因芯片结果分析及报告模板。关于耳聋的预防,他阐述了孕前预防、产前预防和出生后预防,并举例分析了生育风险评估。
课程最后,王国建副教授指出了基因芯片结果解读应注意的问题:基因芯片检测的局限性,结果“阴性”者,不代表未携带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或排除遗传性耳聋(因为芯片只覆盖了几个热点突变);要综合分析基因、听力结果,密切结合全身及与专科查体、家族史及用药史等信息,以指导更为准确的遗传咨询;特别注意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不能单独用以指导开展产前诊断;基因筛查咨询应注意遵循遗传咨询的基本伦理学原则,包括保护隐私原则,非指导性原则,自愿和尊重原则,平等原则,教育原则等;对筛查结果进行解释咨询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因筛查理论及技术的局限性,以及耳聋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不应使用过于肯定的语气轻易地下定论。
娄昕:内耳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
在培训的最后一天,医院放射科娄昕教授为学员讲解了内耳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内容涵盖磁共振成像概述、内耳的解剖及MR表现、内耳MR检查流程、内耳常见疾病的MR评价及内耳超高场强MR成像。
娄昕教授从核磁共振的发展史讲起,介绍了核磁共振的成像方法,指出选择磁共振检查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假体、心脏起搏器、危重病人、造影剂的运用,“请勿将轮椅、病历夹、手机、手表、磁卡等带入磁共振扫描室”,娄昕教授强调。谈及MR的优缺点,她指出,MR的优点不少,其中包括多参数成像,提供丰富诊断信息;多方位断层,可从三维观察人体;能量代谢研究,观察细胞活动生化蓝图;不用造影剂,观察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不用造影剂,观察胆道、尿路结构;无射线损伤,有利于查体。然而,MR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包括检查时间长、舒适度差、不能显示病变的钙化灶等。
内耳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MR可以显示膜迷路和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外淋巴液,娄昕教授为学员详细讲解了内耳的解剖及MR表现,并以多组图片展示了内耳疾病患者MR检查流程。
在讲述内耳常见疾病的MR评价时,娄昕教授从儿童感音性聋的MR诊断和成人突聋的MR诊断展开,以多个病例来进行实例分析。MR对突聋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可分为预后较好和预后较差,娄昕教授对这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内耳超高场强MR成像是娄昕教授本次授课的最后部分内容,他详细介绍了3T和9.4T,并对内耳磁共振成像的广阔前景进行展望。
韩冰:NICU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韩冰博士为本次培训班做了最后一个主题报告,他主要讲解了NICU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是指在广泛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础上融入聋病易感基因分子水平筛查的理念,在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后3天内进行新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的采集来筛查聋病易感基因,策略上亦包括普遍人群筛查和目标人群筛查。
韩冰博士指出,全面降低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要有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包括对孕前、产前和出生后的防控。孕前防控目标人群是耳聋家族史或已育聋儿夫妇,方法是基因诊断或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PGD);产前防控是针对耳聋家族史或已育聋儿孕妇,主要方法是绒毛膜活检、羊膜腔抽取羊水或抽取脐带血;出生后的防控是对新生儿或广泛人群进行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
谈及联合筛查候选基因的选择,韩冰博士重点讲解了联合筛查选取的4个易感基因,包括MTRNR1、GJB2、SLC26A4(PDS)和GJB3基因,同时介绍了这4个基因的20个位点,并通过来自国内13个省市医疗单位的具体研究来讲述新生儿听力及聋病基因联合筛查,该项目共完成全国13个省市例筛查,发现先天性耳聋及聋病易感基因携带者例,约占3.94%,聋高危因素新生儿例,占全部新生儿的3.71%。
为何进行NICU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容罹患各种严重疾病的新生儿,患儿常伴有早产、极低体重、窒息、严重黄疸、颅面发育畸形、染色体异常等,这些因素会增加耳聋发病风险;既往文献证实NICU新生儿耳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产房新生儿;NICU新生儿作为耳聋的高危人群,理应为耳聋筛查的重点对象。韩冰博士对NICU病房和健康育婴室听力筛查结果进行比较,介绍了多中心研究目标与内容。在授课的尾声中他做了两点总结: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与基因筛查未通过率明显高于普通产房新生儿;4个常见耳聋基因20个热点突变的基因筛查方案在提高检出率方面优于4个位点的方案。
第二届遗传性耳聋临床咨询师培训班圆满结束
精彩不断,意犹未尽,在一片掌声中,第二届遗传性耳聋临床咨询师培训班圆满结束。王秋菊教授为学员们颁发了由医促会耳内科分会和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联合授予的结业证书,并与每位学员合影留念。在本次培训班中,我们看到了先辈们坚韧不拔精神的传承,还看到了新一代继承者们对聋病防治的美好憧憬和坚定目光。我们将携手共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创辉煌!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