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听歌,尤其爱用耳机听歌。
我们用一副耳机筑起我们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旋转,起舞,这种方式固然很是享受,但长期使用耳机听音乐却会造成听力下降,且,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
1
听力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耳朵的构造: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主要用来收集声音。
外耳和中耳之间是鼓膜,响应来自外耳道的声波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中耳。
中耳
中耳是一个充满空气的鼓室,与鼻咽通过咽鼓管相连接,主要由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构成听骨链。
内耳
内耳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半规管和耳蜗,两者是相通的。前者是维持人体平衡的器官,后者则通过耳蜗内的毛细胞将声音转变为神经冲动,从而将声音信息传入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那么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耳蜗→
听神经→大脑
外耳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
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也跟着振动起来,3块听小骨形成一个杠杆系统,将声音放大并传入内耳。
听骨链最后的镫骨连接在一个极小的薄膜上,这层膜叫做前庭窗膜。前庭窗膜是内耳的门户,它的另一边是充满了液体的耳蜗管道。当前庭窗膜受到振动时,耳蜗内的液体也开始流动。
耳蜗里有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它们的顶部长有很细小的纤毛,这些毛细胞的绒毛随着耳蜗内液体的流动而弯曲,由此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着听神经最后传至听觉中枢。
经过一系列生物电变化,毛细胞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把送达的信息经过分析整理,神经冲动就变成我们可以感知的声音了。
需要注意的是当声音过大时,耳蜗内的毛细胞会被震落,出现故障或死亡,而毛细胞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毛细胞一旦全部死亡,人便会永久性失聪。
2
入耳式耳机工作原理
入耳式耳机在普通耳机的基础上,以胶质塞头插入耳道内,从而获得更好的密封性。这种密封性主要有两个好处:
降低外界噪音对音乐的干扰,让人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下用比较低的音量不受影响的欣赏音乐。
提供一个封闭的环境,大大减少了漏音。不仅能够加大低频音的质感和量感,还可以增加对音乐的细节表现。
3
为何入耳式耳机仍会造成听力损伤?
上面说到,入耳式耳机能够很好地隔绝外界声音,让人在嘈杂的环境下用比较低的音量聆听音乐,那么为什么使用入耳式耳机仍会对大部分人的听力造成损害呢?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使用耳机的方法并不正确。
人正常说话的时候声音大概是60分贝,马路上地铁内的噪音环境大概是80分贝,当我们在地铁内,公交上带着耳机听音乐时,为了能够听清音乐,必然会调高音量使音乐声盖过外界的噪音。
而这样高的音量显然会损伤我们的听力。
其实听力的损害程度是由音量大小+暴露时间所决定的。
根据国立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公布的暴露标准(上图所示)来说,85分贝的声音每天的暴露极限是8小时,94分贝的暴露极限是1小时。音量每提高3分贝,容许暴露时间便会减少一半,一旦超过安全阈值便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那么85分贝是个什么概念呢?
苹果耳机5-6格音量大概是85分贝,7-8格是95分贝,满格则在分贝以上。
也就是说用苹果耳机听音乐,5-6格音量可以听8h,7-8格最多可以听1h,如果满格,呵呵……
然而,在公交车上使用8格(满格16格)以上的音量听音乐的绝对不是少数!
综上,大家在使用耳机时一定注意不要将音量调得太高!在嘈杂环境下如公交车,马路上尽量不要听音乐,出行不安全且会造成听力损害,得不偿失!
R星探探索更多健康生活奥秘
共建健康生活信任社区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