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生理现象,除少数人出现轻微不适外,一般不出现其他不良症状。但也有少数人会产生与月经周期“同步”的疾病,虽不常见,但常常容易误诊,故也应对其有所认识并引发重视。
1、月经期哮喘
这类哮喘的显著特点是其发作与月经周期吻合,常在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哮喘,逐步加重,药物医治效果不明显,但在经期后1~2天便可自行减缓,并迅速康复。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又可复发。其产生机制与月经期前列腺素F2α合成增加有关。前列腺素有很多种,对支气管平滑肌有作用的主要是前列腺素F2α和F2β,前者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后者使支气管平滑肌弛缓。经期中血浆的前列腺素F2α浓度明显升高,致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阻力增加而引发哮喘。
2、月经期皮疹
患者常在月经来潮前1~3天,周身出皮疹伴随瘙痒。在月经结束后1~2天症状减轻并逐步自行消弱,下次月经来潮前又可复发。皮疹多种多样,可呈丘疹、疱疹、荨麻疹、多形红斑,也可产生紫癜。月经疹的产生是由于月经来潮前,卵巢分泌的孕酮骤增,机体对本身孕酮产生变态反应而发疹,故有人称其为黄体酮自身免疫性皮炎。
3、月经期咯血
可能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移植”来的子宫内膜,在雌激素作用下,可产生与子宫内膜相同的变化,产生脱落反应,在月经来潮的同时产生咯血,可用避孕药医治。
4、月经期膝痛
膝痛多发生在行经前一周左右,月经过后便可消失。在月经前,雌激素比值的不平衡会影响体内水、盐的正常排泄;同时,月经前妇女常常产生精神紧张,体内另外两种与水盐代谢密切相干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也会出现不协调,引发水盐排出减少,因而引发膝关节内的髌下脂肪垫水肿而产生膝痛,并可在下次经期时复发。此症一般不需特殊医治,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忌高盐饮食。
5、月经期鼻衄
某些妇女会在行经前或经期中产生规律性鼻衄。极个别的即使不来月经,也会每个月或间隔一段时间流一次鼻血。这类现象俗称为“倒经”,医学上称为“代偿性月经”。这是由于鼻黏膜上皮细胞的某些特殊部位对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极其敏感,当月经来潮前,雌激素分泌旺盛,鼻黏膜也像子宫内膜那样充血、肿胀,并会随雌激素水平的突然下落而产生周期性出血。极个别病例系鼻黏膜有子宫内膜“种植”而随经期出现鼻衄。
6、月经期口腔炎或外阴溃疡
月经来潮前1~3天,在口腔颊部黏膜或外阴部产生多处糜烂和溃疡。用一般药物医治无效,但在月经后可自然康复,并伴随每次月经来潮,循环往复地发作。其病发机制认为与月经期皮疹相同。
7、月经期气胸
有的妇女肺部无任何疾病,却在月经期突然产生气胸,这类气胸每次都在月经来潮时反复发作。经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伴随血行或淋巴循环种植在肺和胸膜上,因而每次月经来潮时,肺和胸膜上的异位子宫内膜也出现和正常子宫内膜一样的周期性变化,从而致使月经性气胸。
月经性气胸90~95产生在右边,多数患者气胸量小且可自愈。妊娠或用抑制排卵的药物(如避孕药)可防止其产生。
8、月经期纵隔气肿
月经期产生纵隔气肿,机制与月经期气胸相同。其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颈部皮下气肿。胸片可见纵隔两侧有空气带,可随月经而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