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偏头痛(VM)是常见的引起头晕和头痛的疾病,人群VM的终生患病率大约为1%,1年患病率为0.9%。年,由国际头痛协会(IHS)公布的头痛国际分类(ICHD-Ⅲbeta版)首次纳入了VM的诊断标准。年,中国发表了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由于VM患者发作间期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诊断多依靠临床病史。本研究旨在总结VM患者前庭症状发作特点、伴随症状、既往史及家族史等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年1月至年10月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例VM患者。诊断标准参考文献。
方法:根据患者的病史特点、神经系统检查、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尤其对疑似后循环缺血或中枢病变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和头部CT或MRI检查以进一步排除。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史(包括眩晕诱发因素、表现类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病程及伴随症状等),头痛发生时间、合并的相关疾病和家族史等资料。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例患者中男19例,女95例,男女比为1∶5。年龄20-72岁,平均(47.2±12.4)岁。
既往病史和家族史:VM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20例(17.5%),糖尿病3例(2.6%),高脂血症11例(9.6%),心脏病5例(4.4%),周围血管病2例(1.8%),耳部疾病7例(6.1%,其中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例突发性耳聋),晕动病25例(21.9%),外伤史3例(2.6%)及手术史13例(11.4%)。14例(12.3%)患者存在偏头痛家族史,3例(2.6%)患者存在晕动病家族史。
临床特点:眩晕首次发作平均年龄为(41.3±12.2)岁,平均病程6.0年;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嘈杂环境、熬夜、劳累、季节变化、刺激性气味、复杂的视觉刺激、月经等。头痛首次发作平均年龄为(31.7±11.1)岁,头痛发病年龄早于眩晕发作约10年。其中35例(30.7%)整个病史中无头痛发生,仅表现为间断的眩晕或头晕症状。根据主诉,VM患者主要的前庭症状最常见的为自发性眩晕,其次是位置性眩晕,最少见的为头部活动诱发伴恶心的头晕。头晕持续时间可短至5min以内,可长至3d以上,最常见的为1h以内。头晕的发作频率不等,以<每月1次最多(42.1%),见表1。VM患者的伴随症状,包括畏光畏声、视觉先兆、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物成双、入睡困难,其中最常见的是恶心和(或)呕吐,其次是畏光、畏声;部分患者主诉睡眠障碍,见表2。
相关性分析:VM患者眩晕和头痛的首次发作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r=0.,P<0.)。既往有晕动病的患者首次眩晕发作年龄较其他患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2±14.7)岁比(42.1±11.4)岁,P=0.]。存在偏头痛家族史的患者首次发作眩晕的年龄[(39.1±10.8)岁比(41.6±12.5)岁,P=0.]及头痛首次发作的年龄[(31.4±9.3)岁比(31.8±11.4)岁,P=0.]较其余患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VM患者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4-5.6)。本研究中男女比为1∶5。VM患者的年龄为40.3-46.0岁,眩晕首次发作年龄为32.7-38.0岁,头痛首次发作年龄为23.0-43.2岁;本研究纳入的患者眩晕首次发作的年龄偏大,VM患者头痛首次发病年龄早于眩晕发作年龄。
根据目前的诊断标准和专家共识,VM的前庭症状包括5类,即自发性眩晕、位置性眩晕、头部活动诱发的眩晕、视觉诱发的眩晕及头部活动诱发伴恶心的头晕,发作性的自发性眩晕最常见。前庭症状持续时间为5min至72h,但本研究发现18.4%的患者持续时间不足5min,7.0%的患者超过72h,与Teggi等的研究结果类似。多数患者前庭症状的发作频率为<每月1次(42.1%)和每月1次至每周1次(37.7%)。VM、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梅尼埃病(MD)及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均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因治疗策略不同,临床上需首先排除后循环TIA。尽管中枢病变引起的头晕/眩晕症状常伴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但研究发现脑干和小脑损伤引起的孤立性眩晕逐渐增多;后循环缺血引起眩晕的患者中,62%的患者至少发作过一次孤立性眩晕,19%的患者首发症状为眩晕;此外后循环缺血患者可突然出现头部刺痛及搏动样疼痛。故除典型的伴随症状外,需详细询问前庭症状发作特点、是否存在长期偏头痛病史、卒中危险因素和家族史等,并进行床旁甩头-凝视眼震-眼偏斜检查(HINTS)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VM患者有多种伴随症状,畏声和畏光(74%)最常见,亦有报道恶心呕吐为VM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其次为畏声和畏光。本研究中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为恶心呕吐(56.1%)。VM患者常会伴随耳部症状,如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这些更常在MD患者中见到。另外,本研究发现14.0%的患者主诉睡眠不佳,包括入睡困难、多梦和早醒;Kim等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估VM患者睡眠质量,VM患者较BPPV、MD及前庭神经炎患者评分更高,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结果和睡眠障碍存在强相关性,说明睡眠障碍明显影响VM患者生活质量。睡眠障碍是VM常见的十大诱发因素之一,前庭核和疼痛感受系统的信号增强及内耳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的激活,可能使睡眠障碍成为VM的诱发因素。多导睡眠监测仪分析提示慢性偏头痛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期的皮质觉醒活动减少,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周期交替模式减少;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受丘脑皮质回路中血清素水平的影响。目前关于睡眠障碍和VM的研究较少,但VM与偏头痛紧密相关,故VM与睡眠障碍机制可能相关。
VM患者多有家族史和既往史,其中28%-73%有偏头痛家族史,16%-40%有晕动病家族史,62%-%既往有晕动病病史。头晕和头痛首次发作时间呈明显正相关性,头晕发病年龄越早,头痛发病年龄越年轻;有偏头痛家族史患者头痛首次发作年龄明显低于其余患者。本研究显示,有偏头痛家族史的患者头晕、头痛发作年龄较其余患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增加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偏头痛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与患者的早发及家族史相关。具有晕动病史的患者头晕发病年龄更小;VM患者较正常人、偏头痛患者对晕动病相关诱发因素更敏感,且VM患者的晕动病阈值较低。
VM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持续数分钟至数天的反复眩晕发作,伴有偏头痛样症状。除常见的伴随症状外,常有睡眠质量差的主诉,故建议对VM患者就诊时注意睡眠质量的问诊和评估,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减少发作。此外,注意询问患者偏头痛、晕动病病史及相关家族史,可能有助于早发VM患者的诊断。
来源:北京医学,年第42卷第9期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