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
是不是颈椎病?怎么治?
宁医康复科专家给您分析分析!
宁医康复理疗科:袁高明付贵龙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且多数患者伴有颈部疼痛的临床综合症,往往由于颈部神经异常活动而发生的空间定位、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
1
主要表现:
1.颈性眩晕为发作性眩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与位置相关、被称为体位性眩晕,当头部过度后仰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血压基本正常。突然发病,常于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转头突然出现眩晕。
2.头痛多为后枕痛或偏头痛,可为隐痛、跳痛或放散痛。
3.猝倒。
4.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对侧肢体的轻偏和对侧颅神经症状。还可以出现吞咽困难、反呛、咽反射消失、声音嘶哑、眼肌麻痹、复视、视物不清、Horner征等。
2
发病原因:
看看我们颈部动脉血管解剖图吧!
导致眩晕这里“大有文章”
从正常解剖结构看,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双侧椎动脉正常走行的支架,椎动脉是顺应于颈椎解剖形态的,椎动脉左右各一,起始于锁骨下动脉,在进入颈椎横突孔之前,椎动脉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然后穿经第6至第1颈椎的横突孔上行,其位置在颈神经前支的前面,被来自颈部交感神经节的致密的交感神经丛所盘绕。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血部位与眩晕有直接关系,如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皮质等。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生理曲度变直等往往影响到椎动脉的供血而出现眩晕。
“刨根究底”我们往?看?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造成椎间隙狭窄、椎问韧带松弛、颈椎失稳引发眩晕,其发病原因可能由于颈部活动时突出间盘反复刺激硬脊膜、神经根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致,同时突出的椎间盘亦可直接压迫前庭脊髓束的颈髓段。患者眩晕且多伴有颈神经根和脊髓压迫症状。
颈椎失稳:颈椎失稳可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
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和椎静脉由横突孔通过,因此骨孔对穿行其间的椎动脉有相对固定作用,横突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椎动脉。
颈部软组织病变:颈椎前后方的肌肉是维持颈椎稳定,保持姿势,提供活动的必要条件。椎动脉周围软组织改变,最后可以形成瘢痕粘连,从而压迫并刺激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纤维。
颈交感神经受激惹:颈交感神经分布广泛而复杂,颈部活动过程中骨赘和软组织的病变皆可对交感神经丛产生刺激引起继发的椎动脉痉挛。这种间接的因素较直接的压迫更常见。
3
康复治疗:
非手术疗法是颈源性眩晕的基本疗法,主要是通过降低颈部肌肉组织紧张度、解除局部炎症水肿等方法减低神经的兴奋度,减少外界对颈椎的刺激因素,以起到缓解眩晕症状的目的,治疗上常用药物有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神经营养药物等。
中医认为颈源性眩晕发生的内因是肝肾气血不足,筋脉空虚;外因是感受风寒湿邪,日久痰浊、瘀血蕴积,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治疗当以补肝肾、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为主法。
理疗疗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消除因病变刺激引起的神经水肿和充血反映,改善血流循环而缓解症状。
针刀治疗可以解除斜角肌的无菌性炎症和痉挛等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和压迫,消除神经的异常冲动;同时斜角肌的起点与横突结节相连,距离横突孔最近,其牵拉力的改变对横突孔内的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影响最大。
关节松动术疗法据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在关节面施以微小活动,从而引起骨关节较大幅度的活动。其具有缓解疼痛,促进关节液流动,松解组织粘连,增加本体反馈;有效改善颈椎生理弯曲,帮助恢复颈椎的固有形态,消除或缓解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等作用。
脊柱正骨手法可有效的伸展关节的韧带及滑囊,调整寰枢关节,解除可能存在的粘连现象,尽可能远离和减轻对发炎的关节面的刺激及扩大椎间孔,解除对脊柱纵向的挤压,可纠正或恢复改变的颈椎生理弧度。
颈部肌肉的揉按等放松手法及侧板整骨手法的应用可有效的消除肌肉痉挛,纠正颈椎后关节移位和椎体、钩椎关节异常排列,从而解除椎动脉痉挛,恢复椎动脉血流,解除交感神经压迫和刺激,解除后关节囊对神经后支分支的压迫和刺激,从而有效的缓解或消除症状。
打个小广告:
关于颈源性眩晕的康复,医院康复科能提供手术以外的所有康复手段,疗效肯定,每年治疗例以上该类患者,深得患者信赖。
我知道了,
原来老孙头痛不是因为紧箍咒……
他那脖子在五指山下卡了五百年,头能不痛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