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姗姗,韩曦,王巍,徐开旭,刘强,温超,陈太生,林鹏
前庭神经炎多表现为急性发作的眩晕,持续数日至数周,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和向一侧倾倒症状,无中枢神经及听觉系统受累症状。其最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多数患者具有前期的呼吸道感染史,病变累及前庭神经。前庭的频率学特性已经得到公认,在不同前庭疾病的病损也呈现频率选择性,但关于前庭神经炎的病损频率特征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基于前庭频率特性,运用分别代表前庭半规管高、中、低频段的三项检测技术对前庭神经炎患者进行前庭功能评估,比较三项检测技术对于前庭神经炎的敏感性,分析其前庭损伤频率学特征,探讨前庭神经炎可能的病理机制。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总结-09--08就诊于我科的前庭神经炎患者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23-73岁,中位年龄41岁;发作病程1-16d,中位病程6d,按病程将所有患者分为≤7d(28例)和7d(25例)两组。入选患者均为急性前庭综合征,除外听力下降、耳鸣等耳蜗受损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符合前庭神经炎的临床诊断。
试验方法53例前庭神经炎患者均按规范完成低频冷热试验(calorictest,CT)、中频摇头试验(headshakingtest,HST)以及高频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headimpulsetest,vHIT)三项检查。所有患者均在眩晕发作间期,检查前未口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CT应用法国Synapsys视频眼震图仪、德国Atmos冷热气刺激仪,按常规要求行冷热试验。刺激顺序为先冷气后热气,刺激时间40s,间隔2min。刺激温度分别为24℃和49℃,流量5L/min。以双耳冷热气刺激诱发眼震极盛期10s的慢相角速度(slowphasevelocity,SPV)值的非对称值(unilateralweakness,UW)作评定参数,以UW15%为阳性,即为单侧半规管反应减退。
HST患者带视频眼震图眼罩,取端坐位,保持头前倾30°,并睁眼,以头垂直轴为轴,连续主动左右摇头30次,幅度20°-30°,摇头停止后描记观察摇头性眼震(headshakingnystagmus,HSN)的引出情况。摇头后出现至少5个连续的眼震且眼震强度大于2°/s,记为HST阳性,无HSN者至少记录30s。
vHIT采用丹麦尔听美ICS晕派思TMIMPULSE.4.0甩头试验仪进行测试,患者距离视靶cm端坐,将带有视频摄像头、头动速度传感器和定标指示灯的视频眼镜紧密佩戴于头部。首先进行眼动定标校准,然后令患者始终注视视靶,检查者双手把持其头部并嘱其颈部放松,在相对应的一组半规管平面内分别甩头,在低头30°水平面左右甩头,分别测试左右水平半规管;将头分别向左、右转45°,在矢状面向前下、后上方甩头,分别测试对应的前、后垂直半规管。在受试者无法预测的条件下做快速、低幅(15°-30°)、被动、突发突止的甩头动作,每一侧各15次甩头。以各个半规管的增益均值(vHIT-G)0.7和(或)出现该设备默认的扫视(vHIT-S)为vHIT阳性。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或中位数表示,进行相关性检验及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三项试验结果三项试验结果的阳性率及阳性率比较分别见表1、2。53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中,CT、HST及vHIT三项试验仅具有一项异常者1例(1.9%),二项异常者16例(30.2%),均异常者36例(67.9%)。
vHIT结果患侧vHIT-G为0.56±0.21,vHIT-扫视峰速度为.03±80.61;根据前庭上下神经属区,前庭上受累者28例(65.1%),上下神经受累者15例(34.9%),未见单纯前庭下神经损伤者(患侧前半规管vHIT-G减低1例,患侧水平半规管vHIT-G减低16例,患侧水平+前半规管vHIT-G减低11例,患侧前+后半规管vHIT-G减低1例,患侧3个半规管vHIT-G共同减低14例)。vHIT-G与vHIT-S相关性检验r=-0.,P=0.。
讨论
前庭系统在维持人体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其频率特性使人体能够感知不同频率运动中头部的位置,并维持视觉稳定。人体日常活动的运动频率为0.5-5.0Hz。如同听觉损伤疾病一样,不同前庭疾病的前庭损伤也存在频率的选择性及其频率特性,因此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测评需要涵盖多个频率已成为共识。目前的各种前庭检测技术都有其频率的局限性,需通过联合应用针对不同频率的多种检测方法,才能对前庭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CT作为前庭功能评估的经典方法,能够分别刺激一侧水平半规管,可以检测半规管低频功能(0.Hz);HST的检测频率为1-2Hz,主要评估前庭系统半规管中频功能;vHIT则是通过高频甩头,检测前庭半规管高频区(2-5Hz)的功能状态。本研究应用这3种检查方法,能够全面评估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系统的低、中、高频功能情况。
前庭神经炎是一种急性单侧前庭神经病变导致的前庭综合征,常累及前庭上神经,前庭上下神经同时受累者少见,仅累及前庭下神经者则更少见,本研究中65%的vHIT-G减低提示前庭上神经受累,与既往研究报道相同。不同前庭疾病的前庭损伤存在频率的选择性,但前庭神经炎患者病损频率特征的研究尚少。本资料显示,代表低频和高频的CT和vHIT结果阳性率分别为94.3%和81.1%,提示前庭神经炎患者的低频及高频段均受累,与以往报道一致。在此基础上,代表中频的HST阳性率为75.5%,则进一步显示前庭神经炎患者的前庭功能损伤在高、中、低频同时发生,且各频段的损伤程度相近,提示前庭末梢感受器感应的多频信息向中枢传导受到阻滞,符合前庭神经阻滞损伤的表现,呈现多频或全频损伤的特征。
前庭神经炎患者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可随着病程延长逐渐缓解,并与前庭功能恢复及代偿有关。HSN属于潜在自发性眼震,通过摇头诱发加强,可用于前庭眼反射(VOR)动态代偿评估。本研究在三项检查的阳性率比较中发现,HST的阳性率较CT阳性率低,进一步分析发现,病程≤7d的前庭神经炎患者HST阳性率(89.3%)与CT阳性率(92.9%)接近,而病程7d的前庭神经炎患者HST阳性率(60.0%)则低于CT阳性率(96.0%)。结果提示随着病程延长,通过对侧前庭觉、视觉和本体觉的输入,以及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皮层中枢功能整合,逐渐实现了前庭代偿,两侧前庭系统张力恢复平衡。因此受前庭代偿影响,前庭神经炎病程较长患者的HST可以不再诱发出HSN。而相对于HSN及自发性眼震等VOR代偿测评指标,CT是对两侧水平半规管的分别单独刺激,其UW值在不同病程阶段比较稳定。本研究结果也提示部分前庭神经炎患者的前庭损伤为不可逆性,7d患者的HST阳性率降低则源于前庭代偿因素。
vHIT是通过高频高速的甩头测评VOR直接通路功能,在无中枢机制参与的情况下检测半规管高频区功能。本资料显示vHIT-G与CT总体阳性率及病程≤7d的阳性率比较无差异,但在病程7d者中,vHIT-G阳性率降低,提示随病程延长,前庭神经炎患者VOR高频区功能得到恢复。
VOR高频区功能减退时,vHIT可呈现vHITG减退和代偿扫视,对于代偿扫视峰速度异常与否的判定尚无明确标准,不同设备缺乏统一参考值,因此vHIT-G依然是vHIT的主要评定参数。本研究分析了vHIT-G与vHIT-S的相关性(r=-0.,P=0.),显示二者存在负相关。但是vHIT需要涵盖不同的甩头速度,扫视的有无及其峰速是否与甩头速度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前庭神经炎患者的前庭损伤频率呈现全频损伤;联合多频检测技术有助于前庭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同时能够反映前庭功能代偿及恢复情况。
来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年33卷3期
本